文/賴黃宗 南隘國小校長

 

《摘要》

老舊校舍的再生利用,讓圖書室再生,並成為與社區連結的門戶。升級為社區共讀站成為社區多元學習中心,成為社區學習成長的發動機。

 

緣起重生

  南隘國小的中隘樓興建於民國74年,是一棟加強磚造的一層樓建物,由於屋齡老舊,牆壁已生壁癌,上層樓板也已呈現下凹漏水的現象。原本希望能度過使用年限後,依照先前之校園整體規劃進行拆除改建,但106年度經耐震評估核定補強,雖然補強後不再漏水,但老舊建物使得校園景觀無法更新,學校校舍老舊的印象,難道這是偏鄉小學的宿命?

 

翻轉校園軸心

  「我們能不能把老舊的中隘樓改造成學校的軸心?」

  「既然中隘樓短時間不能拆除,能不能換一個角度看它?」老師們努力討論著:「中隘樓也許可以是多功能的特色中心、社區學習中心、孩子的秘密基地⋯⋯」畫下一張又一張的規劃圖,中隘樓的未來藍圖慢慢清晰,同時我們也訂下了一個目標,要打造一個「孩子設計,大人實現」的校園。

 

翻轉校園

  「我希望圖書室是學校的中心,讓所有孩子、家長、社區民眾進出都會經過」—教學團隊如此思考著。

  因此翻轉校園軸心的第一步便是遷移圖書室。南隘國小的圖書室原來在二樓最偏僻的角落,距離教室區最遠之處,不容易到達,因此使用率不高。我們提出了社區共讀站的設置,將圖書室移至中隘樓,同時教室的兩面開門,一方面靠近教學區孩子容易進入,也方便假日對社區開放。以這樣的規劃向教育部申請經費補助。

  這個決定是正確的但也是最艱難的!正確的是,圖書室成為南隘國小的學習軸心,由於位於進出教室區的要道上,所有的孩子每天都會進出圖書室,自然而然使用率提高;艱難的是,要把上萬本藏書從2樓最遠的角落搬下樓,同時犧牲兩間科任教室,對於人力不足的小校是一大挑戰。(事後我們的確花了好幾年時間搬遷書本及教室空間的重新調整)

 

竹夢踏實

  中隘樓的外部立面,是以竹編做為裝飾,成為校園中最醒目的意象與景觀。住在學校對面的設計師黃甯:「我想把南隘國小用竹子包起來」;因此,黃老師以稻草與黃牛的意象設計共讀站,並加入許多在地的元素,例如稻草編織、黃牛書擋、稻草漆、松果燈等,加上透視感,使得共讀站變成學校最有氣質的空間。

 

閱來閱好

  「這是咖啡館嗎?」所有的師生看著共讀站的完工,都驚嘆學校有這麼漂亮的空間。

  老師們因為新圖書室的設立,開始推動晨讀,並且規劃命名活動,讓小朋友自己命名票選新圖書室的名字,最後票選出為命名為「隘閱館」。家長義工也投入圖書編目的工作,期望讓小朋友能早一點借到想看的書。

  由於方圓5公里內沒有圖書室等文教設施,孩子也沒有什麼資源,假日常可以見到小朋友終日遊蕩在學校、社區。有了共讀站後,小朋友假日便可利用共讀站寫作業閱讀。

  有了特色共讀站,當然不能少了特色課程,教學團隊開始反思課程,希望利用竹編校園的特色,發展特色課程,「隘米學園」校本課程、「南隘六藝」領域特色課程,也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實踐階段,讓孩子閱來閱好。

 

閱讀2.0 — 成立社區學習中心

  自社區共讀站成立後,學校在假日利用此空間辦理營隊及學生社團開始多了起來,而社區民眾也一直詢問是否能利用隘閱館辦理成長課程。為推動終身學習,讓家長與學生一起共同學習成長,我們將中隘樓升級定位為社區學習中心,除了閱讀館提供社區閱讀空間外,亦開放視聽教室、律動教室於夜間、假日做為社區學習使用。

  目前,計有社區薩克斯風班、瑜珈班、體適能班等常駐自學成長班次使用;學生部份則有科學啟蒙、RPG文化桌遊營於週六辦理,南隘社區的學習氛圍越來越熱絡,白天學生讀書聲、晚上大人自學聲,共讀站升級的社區學習中心越夜越美麗。

  「地方學」也因社區共讀站而有了立足點,開始倡議社區公共議題及社區營造等概念,例如友善河流環境的「鹽水港12種玩法」、在地農業創生之「南隘有荔稻」、推動低碳食安之「香山餐桌」、環境資源染布的「香山探色計畫」等課程陸績開發執行中,讓共讀站成為社區知識庫。

 

結論 — 從閱讀開始,拓展至終身學習

  南隘小學社區共讀站的設立,是一個自發互動共好的過程。從鼓勵孩子自發閱讀學習,進而翻轉校園軸心與環境互動,再升級社區學習中心與社區共好。

  社區共讀站,讓南隘閱來閱好。

從社區共讀站升級為社區學習中心,社區居民開設薩克斯風自學班 藝文課學生動手美感排書,使共讀站更加色彩繽紛
社區共讀站內部配合學校種稻課程,以自然素材及稻草做為裝飾 老舊中隘樓經過竹編包覆後,成為校園最具特色的景觀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 電話:03-5220684 地址:新竹市中正路1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