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家騏 成德高中教師
《摘要》
高中生要如何用學習歷程檔案展現自我?建議用書面報告形式的課程學習成果、多上傳多元學習表現、製作具反思性的檔案。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現況
學習歷程檔案的意義是「針對可展示出學生在一個或多個領域中的努力、進步以及成就等作品之有目的地蒐集。這些蒐集必須包含學生自己參與選擇內容、 製訂選取與評估標準的過程,並且提供學生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的證據」(岳修平、王郁青,2000)。
有關學習歷程檔案的論述很多(如:林海清,2022;藍偉瑩,2019)。然綜合言之,主要係指藉由學習歷程檔案讓學生展現單一或跨領域中的努力與成果,並進行較具系統性的記錄。具體來說,高中學習歷程檔案的內容包含四部分(教育部,2019)。基本資料與修課紀錄由學校登錄,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的製作則以學生為主體呈現學習地圖般的紀錄與反思,亦提供學生展現個人特色的機會。這二項目也是大多數社會大眾所認知的學習歷程檔案。大學個人申請入學管道,第二階段時可勾選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供大學端參考,但也由於學習歷程檔案可運用於升學備審資料,讓許多人誤以為學習歷程檔案就等於升學備審資料,產生出「教授想看什麼?」或是「什麼樣的學習歷程檔案才能獲得教授青睞?」之類的問題。然而,這些問題問了一百位教授可能會有一百種答案,同學們不是覺得茫然不知所措,就是為了做出「完美」的學習歷程檔案而疲於奔命。筆者認為,學習歷程檔案顧名思義是學習歷程的記錄,既然是學習,就應該放手去做,而不是一開始就帶著目的畫地自限,而且上傳/提交的學習歷程檔案,大學(校系)也不會全都看到啊。
學習歷程檔案建立的必要
學習歷程檔案不全然是「備審資料」的話,為什麼要做呢?下面的圖1分別是兩個不同的人登入Youtube帳號後,所看到的畫面。根據圖片,筆者想請讀者們思考兩個問題:
1.在Youtube瀏覽影片需要有目的嗎?
2.兩個人登入Youtube後,畫面為什麼不一樣?
|
圖1、不同的人登入Youtube後,看到的畫面。 |
如果在Youtube瀏覽影片不需要有目的,那麼也可以用同樣的想法來看待學習歷程檔案: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不需要有任何預設立場(例如瞄準未來就讀科系,或投特定教授所好),但可根據自己的喜好、興趣、專長,選擇特定的類型。不同的人登入Youtube後所產生的畫面不一樣是因為Youtube後臺會記錄影片搜尋關鍵字、觀看類型、觀看時長⋯等訊息,再透過演算法推薦影片,所以使用Youtube一段時間後,會發現登入後的推薦影片好像都是與操作者自身平時感興趣的主題相關。
過往學校的學習,學生得到的回饋大多只有考試成績(分數),學生大多用某學科的成績來判別自己對該科是否擅長,或是否有興趣。另一方面,除少數科目外,大多數科目的測驗評量方式為偏重特定認知的紙筆測驗,忽略了該科目的能力或態度等面向。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目的除了呈現學生在某科目的非成績面向表現外,最重要的,就是發揮類似Youtube演算法的功能,從累積的檔案中,發現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進而展現自我。有哪些具體的建議做法?筆者臚列說明如下:
一、書面報告形式的課程學習成果宜統整
自108課綱上路以來,筆者認證的課程學習成果大多是單次報告的power point投影片檔案,雖然這樣做符合「不需要有任何預設立場」,但單次報告的內容為任課老師指定的、與該科目有關的「一個」主題,能呈現「一學期」的課程學習「歷程」?這樣的檔案,可能不會有足夠的份量可以有反思自己能力及興趣所在的空間。
筆者建議,應用兩次或兩次以上的報告或活動記錄,用書面報告的形式撰寫課程學習成果,重點應該放在同學們在製作報告時的「周邊」訊息或是「轉折」關鍵,例如:從這主題學習中學到了什麼、參與了什麼、怎麼參與、過程中面臨了哪些抉擇、為什麼會這樣抉擇⋯等等。這些重要訊息歸納、統整出「具體」的反思與心得,避免流於心情或感覺的心得描述報告。課程學習成果的重點是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歷程」,不是老師一次指派的報告主題,更不是課程活動的流水帳。相較於直接用單次報告的投影片檔案,經消化統整後的書面報告應是較適合的格式。
二、多上傳多元學習表現
據筆者在任教學校的觀察,學生會因多數學科有既定的學習內容,故綁定學校修課的課程學習成果中以能力養成為目標的校定必修與探究實作;學生們選擇的多元選修,則會有較多的發揮空間。但是,大多數學生真心投入的並不是課程,而是社團活動、體育競賽等。筆者認為,只看學科表現並不能看到同學們的全部,可惜的是,大多數學生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理解都僅限於學科,而忽略了自己的其他面向。比起課程學習成果,學生們上傳的多元學習表現件數實在是不成比例!(符應2021年中等教育第72卷第2期《高中學習歷程檔案的現況與挑戰》中所提到學生上傳多元學習表現件為13.32%,其中提交類型以圖片照片影片、報告投影片、海報類居多。)相信學生們若是能夠記錄自己為了社團成果發展、為了校內外競賽而認真投入練習的過程,就會看到自己正向積極的一面,甚至會關注這些歷程中,自己曾經挑戰過哪些困難、如何解決困難,而非執著於「得獎與否的問題了」。
順帶一提,多元學習表現中除了有學校會登錄的幹部經歷,還有競賽參與、服務學習、作品成果、檢定證照、職場學習、彈性學習⋯等記錄可上傳,若同學們有以上都無法對應到的記錄,可上傳到「其他多元表現記錄」。
三、具反思性的檔案製作
學生們在上傳課程學習成果時,大多選擇自認優秀的單次作品(例如前述單次報告投影片),而多數同學、家長甚至老師過度重視學習歷程檔案的備審資料功能,於是便會執著於「好壞」,時常耳聞有老師因為學生的課程學習成果「不夠好」就不認證,或是有同學、家長投入了不少時間,甚至砸錢「外包」,就是要做出「夠好」(能夠使同學獲得教授青睞、錄取心之所向科系)的學習歷程檔案。
事實上,課程學習成果對應的是「一學期」的學習,而「一學期」的課程內容同學們不見得全部有感,也不見得每秒每分學習都在發生,再加上檔案大小的限制,製作時,同學們需要做的是回想自己有感,以及有學習發生的部分,不需鉅細靡遺的記錄,亦不需在意「好壞」。每學年勾選提交到教育部的學習歷程檔案件數有限,假如同學們之前上傳件數都達上限,這時候勢必要面臨取捨,而到了個人申請二階,又要再一次的取捨,每一次都需要同學瀏覽回顧之後深思,目的就是要同學們在取捨的過程中「看見自己」啊。
有效學習能力與終身學習習慣
身處複雜多變的時代,有效學習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習慣越來越顯得重要。在面對人生重大抉擇時,每個人都應該要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筆者沿著「如何培養有效學習的能力與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這個脈絡,建議高中生利用學習歷程檔案進行反思性檔案紀錄,展現自我與探索自我性向能力;教師需更重視課程學習表現之設計與評量,若結合學校適性課程選擇規劃作為學生課程探索興趣,學習歷程檔案作為學生記錄與探索的工具,便更能協助學生發覺真正屬於自己的學習興趣、特質性向與能力專長,讓高中三年學習生涯漸進的聚焦大學學習方向,讓生涯發展更能符應自身能力特質。對「高中生要如何用學習歷程檔案展現自我?」這個問題,提供了三點建議:書面報告形式的課程學習成果要統整、多上傳多元學習表現、及建立反思性檔案紀錄。希望能帶給同學、家長以及老師們一些幫助。
參考文獻:
岳修平、王郁青(2000)。電子化學習歷程檔案實施之態度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1(2),65-83。
陳逸年、林怡君(2021)。高中學習歷程檔案的現況與挑戰。中等教育,72(2), 89-102。
藍偉瑩(2019)。學習歷程檔案的理想如何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8),28-30。
林海清(2022)。學習人生與歷程檔案。師友,631,43-46。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作業要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