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鄒政益  新竹市輔導團自然領域主任輔導員

摘要

  
先從科學的思考是怎麼樣的一種思考模式切入,再利用放射線暴露風險的例子,說明何謂有識公民的科學素養。

 

  • 書籍ISBN:978-986-92364-9-2
  • 作者:戶田山和久
  • 譯者:林宗德
  • 出版:游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8年8月

  這次要介紹的書籍,是有點科學哲學的內容,討論一個學校教育不太好處理的主題,何謂「科學的思考?」挑這本書的原因是,我在科學教學上常常發現,課堂上教學的時候,學生常常無法理解科學研究過程的內容,使用著日常生活的經驗思維來上科學課,在科學學習上感受到很大的障礙。但是當我引導學生嘗試著從科學家的角度與思維去看待科學家看到的現象以後,便可以稍稍的緩解這樣的困難。

  再從國民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學生畢業後會漸漸過渡成為一個公民,加上台灣是個民主社會,當他成為公民的那一天,遇到與科學相關的公投題目時,要如何好好的思考、評估、比較、篩選資訊,表現「適合」的投票行為,我覺得是重要的課題。剛好本書的第二部分,就是以核能的議題作為討論的範例,也是能源缺乏的台灣,會面臨相同的困境。

  全書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內容,先從科學的思考是怎麼樣的一種思考模式切入,以托勒密天文學、牛頓物理學以及地槽學說為例,說明假說與理論的形成。再闡述何謂「科學的說明」,然後是如何提出理論或假說?以及怎樣確認?接著是描述如何能夠驗證假說的實驗與觀察,最後的內容是為什麼實驗必須是控制實驗?


  第二部分以放射線暴露風險的例子,來思考科學素養與公民的關係。首先描述的是,我們不是科學家,為什麼需要科學素養?再接下來是「公民的科學素養」具體來說,指的是什麼?最後是對於公民的定義與說明。

  人的一生當中要做許多選擇,我們所教出來的學生在國民教育結束以後,就要開始面對真實又複雜的社會,整合他在學生時期所學習的各種知識能力,並進行各種選擇。但令人感到遺憾與可惜的是,學校教育的內容,在過去常常是與真實的社會情境脫節、去脈絡化的,不時也聽到有人說,學校教的東西,畢業以後都用不到,所以我們才需要重新審視課程,進行改革與調整。

  在這個新舊課綱更迭之際,從過往的教學著重在科學知識的傳遞,漸漸轉型成為科學素養的提升,希望能跟上時代的變遷。所謂素養導向的教學,就是把真實的情境搬到教室裡面來,讓學生知道,科學是有極限的,不是萬能,有好理論也有壞理論,有偽科學的興盛,某些議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沒有標準答案,而是有灰色地帶。也因此讓很多家長、師生感受到無所適從,但是那就是科學真實的樣貌。科學家只能從他們的專業中提供各種可能性,讓人民參考,但是無法決定一個國家社會的走向與價值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有公民的科學素養。

  在放射線暴露風險的例子裡面,戶田山和久教授更提出了一種主動的看法,打從一開始,公民就不應該被動的接受專家意見,等到事故時把責任推卸給專家,而是在平時就應該具備科學素養,主動的參與科學的評估與討論,也同時承擔科學所帶來的風險與責任。

  讀完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在升學主義與素養導向之間,如何去拿捏一個合適的平衡點,在有限的正式課程的教學當中,偷渡一些書中的科學思考練習題,讓學生在國中三年的科學課程當中,除了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績以外,當他變為公民的那一天,可以理性地做出決定,而不是隨風起舞。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 電話:03-5220684 地址:新竹市中正路1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