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羚君 光華國中教師
《摘要》
平板教學不僅打破固有的師生疆界,翻轉教學現場的主被動學習模式,其個別化特性更讓自主學習成為可能。本文就光華國中英語彈性課程為例,分享施行的收穫與心得。
臺灣雖然號稱科技島,但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的資訊教育施行,數位落差始終是教育專家學者們戮力改善的目標。因此,為了弭平差距,教育部自111年起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開始,全面推動數位學習讓「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成為臺灣教育的新風景。光華國中因連續數年參與「行動學習計畫」,所以老師們比其他學校老師更早,也有更多的機會在課堂上使用平板載具。同時,也因為這樣的機緣,本校英文領域老師在設計彈性課程時,就將iPad列為課程的主要操作媒材。在此,筆者將就平板載具在光華英文科彈性課程的使用,以及所帶來的教學改變與大家分享。
一、打破教學模式,提升學習成效
過去以老師為本的講述型教學,雖然讓學習有了固定的進度,但卻一直無法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雖然教育部也不斷提供課程,讓老師們精進差異化教學,但教學者始終在兼顧班級經營與課程進度上感到兩難。自從英文彈性課程導入平板後,我們發現數位教學反而能更有效的促進學生個別化學習。譬如,在抄寫課堂筆記上,學生能有更充裕的時間完成及吸收,也不用擔心與黑板的距離;同時,學生也可依自身程度,選擇回放課程內容或者跳過已經學會的部分完成之後的練習。雖然進度不再統一了,但卻讓自主學習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在傳統英語學習框架下,老師較難有時間與孩子進行一對一的英語口說。但在平板個別化的優勢下,口語練習的機會卻大幅增加。
以七年級「光華天廚」為例,為了熟練上場台詞,我請孩子利用「學習吧」錄製開場白等台詞內容。本來擔心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們會因害羞而草草了事,但平板發下後,孩子們立刻選定舒適角落,反覆聆聽範例語音檔並不斷練習。看到這個畫面,除了讓我驚訝外,也深受感動。透過平板,學生可以不斷重複繳交作業,大大提升了口語練習的質量。
二、模糊師生界線,解放學習框架
在「生生用平板」的計畫之下,原本外界擔心的「數位落差」不僅是城鄉之間,更發生在每個教學場域。當老師在面對數位原住民的孩子們時,內心對於平板教學的恐懼以及抗拒其實更為真實。過往教學經驗強調老師的全知角色--將「畢生精華」交給「純白如紙」的學生,但數位教學挑戰了傳統師生間對立的尊卑地位,老師不再無所不知,反而需要透過不斷精進與共備,調整固有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在數位學習之下,老師其實不需要扮演過往的全知角色,反而只需提供學習的方向,讓孩子們有不同的嘗試與探索。在設計九年級彈性課程「微旅行」的Google Maps單元時,我們原想先一步步搭建課程鷹架後,再讓學生吸收學習,但在實際教授後,夥伴教師發現學生從做中學的能力其實超乎我們的預料。在七年級彈性課程「光華天廚」的影片剪輯單元時,老師其實並不需要真的會操作剪輯影片,我們只需教導孩子們如何從網路搜尋剪輯方式,指導學生透過網路自學完成。在數位教學時代,老師不再需要精通或熟悉每種軟體甚至平台工具。相反的,在透過出作業甚至陪伴孩子探索答案的過程中,師生一同學習成了新常態。這樣的轉變,鬆動了固有的師生距離,並自然的將學生變成了課程主體,而我們的教學也由教師導向變成學習者的需求導向。
三、提高課堂參與,學生不再「作客」
在使用平板做為英文彈性課程教學時,筆者最常使用的就是小組共編投影片。過去老師們對於分組教學的既定印象就是失控的教室場景,而學生們對於分組的刻板印象就是工作勞逸不均。因為M型化高低雙峰的英文程度,導致在完成難度較高的作業時,程度好的同學覺得有壓力而必須「能者多勞」;程度不好的同學也常因被貼上豬隊友的標籤而感到沮喪。但在共編文件時,我們讓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程度的貢獻成為可能。以九年級彈性課程「微旅行」為例,在完成四天三夜旅行提案時,程度較弱的孩子可以查詢中文景點以及報告時所需圖片,程度次佳的同學可以查詢機票,而程度最好的學生則可以進行高層次的中英文翻譯。當孩子們發現人人都可以有貢獻的時候,不僅上課的氣氛變好了,孩子們也藉此發現了對方不同的優點。
雖然教育現場對使用平板教學還是有許多需要克服的障礙,像是穩定的網路以及平板的耗損等問題。筆者在使用平板教學的過程中,也曾有過幾次因為連線問題,以及處理個別同學的平板問題(譬如被更動設定)而浪費了課程時間乃至於影響進度。但這樣的資訊融入教學可以大大的打破了教學疆界,不論是空間或者是教學內容的廣度,都讓課程更為貼近師生需求,也給予老師有更大的揮灑空間。因此,整體仍是利大於弊的,真的很鼓勵夥伴們一起投入,為教育帶來更多改變。
|
|
反覆聆聽學習吧語音範例後,準備錄製個人台詞的七年級學生。 |
編排微旅行小組行程的九年級學生,搜尋不同網頁找出符合需求的住宿地點。 |
|
|
透過平板,學生能自行調整筆記進度以及搜尋延伸議題。 |
小組分工時,每個人有不同的工作設定,讓學習氣氛更為正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