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萱儒 西門國小教師
《摘要》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是項結合國內各設計單位進入校園,協助學校空間再造與美感環境形塑的計畫,透過學校申請,經審核通過後,進行校空間改造,讓學校成為美感浸潤的場域,落實美感教育從校園生活開始。
- 網站名稱:學美·美學
- 網址:https://campusfield.design.org.tw/zh-TW
- 指導單位:教育部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台灣設計研究院(以下稱設研院)
|
|
一場美學復興的社會運動
「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是繼921地震,新校園改造運動後,又一波回應當代趨勢與需求、與時俱進的環境美感教育;是校園空間規畫的思維翻轉與行動,新公共美學的合作、示範及教育場域重新翻轉的機會,亦是建立公共參與及媒合機制,提供設計師公共參與機會,協助學校導入設計思維的計畫。網站以活潑的動畫導入後,跳入眼前的對話框以提問方式提出為何要改變/改造不合宜的校園空間、可以如何改變校園空間,讓教與學更便利與活化等。
在網站上方的選單分別有:
「關於學美」:有關本計畫的介紹及獲獎紀錄。
「計畫影響力」:從專業點評、教育現場、設計視角及改造工具等不同的角度分享校園改造前、中、後的變化與影響。
「計畫參與者」:則介紹計畫的流程與合作模式,以圖表呈現顧問、設研院、學校及設計師不同角色的分工及期程。
「改造案例」:介紹計畫執行迄今,全國共75所改造示範學校,改造內容涵蓋普通教室、各類專業教室、公共空間、校園指標系統、特殊教育環境及戶外場域等多元型態的教學空間。
在網站右上方選單中亦設計不同社群媒體的連結,有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及Line,亦有中、英文不同語言別的介面可以選擇,讓「學美·美學」的理念與執行成效,讓不同族群的使用或需求者易親近與瞭解,亦以更多元的形式進行行銷與介紹。
本市自109年至111年與設計團隊合作,參與申辦「學美·美學」計畫,已完成改造的學校分別是:
「北門國小-同心堂」:以「校園博物館」為概念,將同心堂室內空間與表演舞台重新整理與改造,成為嶄新風貌的「兒童探索基地」。
「竹光國中-層間美術館」:使用溫室網布結構軟化女兒牆的內外界線,呈現光線的傳遞與透風的功能,讓走廊的廊道空間活化成為學生發想、創作、展覽到推廣的實驗場域。
「培英國中-一個閱界的圖書室」:將2間教室改造為圖書閱覽中心,並透過改造,運用活動滑門的設計,結合室內與戶外的自然環境,創造1+1>2之效益。
「成德高中-松嶺之環」:將原本陳舊且雜亂、空間機能定位不明、師生不願靠近的戶外空間,以「環」為視覺意象切入點,結合農作綠創、景觀休憩、移地教學等多元功能,改造成乾淨明亮,讓人想親近的生態園地,師生得以在在戶外環境中向大自然學習。
「陽光國小-今天我想搬塊大積木!」:校園中的活動空間,因原有過多固定、閒置且過大的物件及收納櫃等,限制了空間的運用,經改造後以「固定家具」配搭「可移動、可組合的家具」,可靈活回應不同使用機能,創造出空間使用的最大效益。
而112年「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合作學校評選,本市亦有建華國中通過決審,未來建華風貌,亦是精彩可期。
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言:「We shape our buildings, thereafter our buildings shape us.人類創造建築,建築塑造人類」。美感教育不是技術學習,而是期待孩子能有感於生活,進而觀察、審美及創造的歷程。「學美·美學」計畫,讓全校師生與設計師共同參與、體驗生活空間的改造,感受美感環境的形塑後,在美的空間中,生活與學習。
圖片來源:學美·美學網站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