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怡茹 頂埔國小主任
《摘要》
學習,不是只有課室內才可以發生,整個新竹,都是我們的博物館。
新竹市除了是科技城市,同時富含深層的人文藝術底蘊,更擁有許多極具潛力的藝術館舍:新竹市美術館、影像博物館、東門城、241藝術空間、鐵道藝術村、玻工館、美學館⋯為了讓孩子們體驗市府力推的城市美學,我們每年申請教育處「參訪藝文館所」計畫、教育部「藝起來尋美」計畫或自籌經費,安排各學年的學生們前往參觀。
頂埔的藝術課程是怎麼從校園走到新竹市區的?
一、校內藝術教育深耕
十多年前,頂埔國小在當時張校長的登高一呼下,藝文老師們一起設計了「與藝術家有約」的校本課程,至今已經進行了十多年,透過協同教學,利用藝文領域與彈性課程的時間,每個學期以有系統的方式介紹一位藝術家。馬諦斯、克利、米羅、秀拉、克林姆、百水、莫內、竇嘉、梵谷、高第、畢卡索、蒙德里安等等。在頂埔畢業的學生可以認識至少12位藝術家,專業的美術老師不只介紹藝術家的生平、畫作風格,除了鑑賞,孩子們也能學習藝術家的繪畫技巧,再進行仿做或相關技法創作。
這十多年來,我們的課程也一直滾動式的調整,又陸續設計了凱斯哈林、賴馬、草間彌生、幾米等中外藝術家來補充與置換。幾年前參與廣達游於藝的計畫,我們的孩子又多認識了米勒、夏卡爾、黃公望等不同風格的藝術家。部分課程更納進108課綱的校訂課程,融入我們的「頂埔探索走讀散策」中,校園裡也可以看到這些藝術家作品的校園裝置藝術。我們的團隊也曾參加廣達設計學習計畫三年的時間,老師帶著孩子以佈展的方式進行跨域的課程。一切的努力與用心,就是希望每個孩子在畢業時能帶走一顆被藝術家陶冶過的心靈。
|
|
|
師生共同創作的巨型藝術布條 |
學生的以凱斯哈林風格創作 |
學生以梵谷的元素創作校慶進場面具 |
二、走踏美學城市的校訂課程
108課綱實行之前,全校就校訂課程做了好一番的討論,原定中年級是要配合社會課程:三年級走讀社區內的廟宇、教堂,行腳宗教足跡,認識多元文化。四年級利用ORID模式,走讀體驗竹塹歷史文化。
而三年級課程會關鍵性的改變,是因幾年前學年老師跟文化局合作進行「玻璃工藝博物館教具箱」入校園的課程,由玻璃專業講師帶著新竹市文化局製作的玻璃教具箱到各班,孩子們除了了解新竹玻璃發展的歷史,還能認識玻璃的各種技法,教具箱裡有伽利略溫度計、玻璃浮球,還有實心、空心、拉絲的大象,讓孩子體驗一堂不同以往的玻璃特色課程,並認識新竹在地玻璃產業。當時這個計畫還有一個班級可以到玻工館參觀,欣賞玻璃產品的製作過程,並DIY一個玻璃磁鐵作品。這樣的課程安排豐富且符合本校的校訂課程目標,讓學年老師們決定要微調校訂課程,將玻工館、動物園、新竹公園,通通納入我們校訂課程的一部分。後來,就算是沒有相關的外部資源,我們還是自編課程,向玻工館申請教具箱,教務處協助申請交通經費帶孩子們走進玻工館,玻工館的導覽志工總是可以讓我們的師生收穫滿滿。參訪結束後,藝文老師會利用投影片或玻璃紙類色玻璃的透明特性,結合米羅的變形動物進行創作,或是用卡點西德與壓克力板設計彩色玻璃,都與玻工館的課程緊密結合。
|
|
|
孩子聚精會神的觀察玻璃教具箱裡的伽利略溫度計。 |
在玻工館志工的解說下,欣賞玻璃藝術作品。 |
玻工館中設置讓孩子們觸碰的展品,感受不同玻璃製品的觸覺。 |
而四年級的課程修正的契機是我們去年申請了新竹市文化局「典藏入校園」的活動,正好以東門城為主題,新竹市文化局典藏室以及李澤藩美術館典藏的藝術家作品中,有6件作品數位複製輸出,在校園進行約一個月的展出,讓我們的圖書館化身成微型美術館。當時的計畫包含帶孩子們參觀新竹市美術館、241藝術空間,還安排藝術家入校來指導孩子畫東門城,我們也讓這個活動擴大到全校的美術課進行並徵稿,美術老師設計了許多媒材來讓孩子們嘗試創作,孩子們的作品參展獲得了很不錯的成績,造成很大的迴響。除此之外,去年高年級也參加新竹市文化局的「美術館群及博物館群館校合作計畫」,與孩子們跟著專業的導覽老師走訪當時美術館及214藝術空間的展覽,跟著聽講的老師儼然也成為導覽達人,意外的培訓校內老師接續著為我們四年級的孩子解說,並指導孩子帶著平板在過程中做紀錄。
因為師生的反應良好,學年老師們就將走讀散策修改為參觀新竹美術館、影像博物館、東門城。四年級下學期再到城隍廟及舊城區欣賞廟宇及古蹟之美。中年級的走讀散策在滾動式修正下,學年老師配合不同的藝術場館,皆會進行參訪的前置作業,包含讓學生查詢資料、對藝術場館有基本的認識。重點是在參訪後,老師搭配國語文、視覺藝術、資訊等科目,讓孩子們在這個跨域的學習中落實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
|
|
美術館中多元的展品可以讓孩子們體驗多樣化的藝術創作形式。 |
資訊融入教學,走訪舊城區的時候,每組帶平板記錄所見所聞。 |
孩子們用複合媒材的方式創作新竹東門城。 |
三、藝術場館可以學些什麼?
對美術老師而言,美術館是文化和藝術的寶庫,不但可以豐富孩子的生活與視野,讓孩子對不同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可以啟發孩子們的思考與創造力。而現代美術館通常致力於推動藝術多樣性和包容性,展示來自不同文化和社群的藝術作品,這有助於孩子們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帶孩子們參觀美術館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學習,藝術場館的環境通常是不允許喧嘩的,孩子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音量與高昂的情緒。孩子們在聽導覽老師解說的時候難免會分心,所以課程前中後都有任務,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其實,新竹市處處都有小而美的藝術場館躲在巷弄間,每兩三個月就會換展,家長隨時都可以帶孩子們去走走。當然,「美」不只是存在於博物館或是美術館這看似不容易親近的地方,其實「美」存在於生活中每一個角落,就像是新竹城市博物館的期待,希望「讓民眾能以步行方式流動於館舍和街道之間,在行走中感受美學生活、探索舊城韻味及享受文化藝術,進而深化對城市的文化認同感,逐步形塑出新竹的城市性格。」
美感的培養不是只有視覺藝術課畫畫圖而已,我們更期待孩子們能在課程中學到對於美感的態度。感謝老師們願意帶孩子們走出去,讓孩子們透過雙眼,親自觀察與體會多樣的藝術形式,累積生活經驗,進而運用在藝術表現上,更希望這些參訪的積累都可以是孩子們心中美的資糧。
|
|
|
參訪美術館除了欣賞作品及聽導覽之外,老師會設計學習單讓孩子有目標的學習。 |
241藝術空間就在巨城旁邊,從新竹美術館走過去約10分鐘可以到達。 |
鐵道藝術村很適合低年級的孩子們走走,順便看火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