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的話 | 教育願景 | 編輯小組 | 投稿說明 | 連絡我們
 
 
 
 
共讀教育的魅力與美力

竹光國中潘致惠校長
 
分享
 
 

成功絕非偶然,一個有出色成就的領導人或企業家,不論再忙都會遵從「5小時法則」,知名暢銷作家邁克爾西蒙斯(Michael Simmons)說,所謂的5小時法則,指的是在週一至週五的5天工作時段中,每天抽出至少1小時學習,這並不簡單,而如果持續堅持下去,所獲得的收獲是難以想像的巨大。(遠見,2017)

透過閱讀,我們不必費心去查詢研究,就可以知道:Nike創辦人菲爾奈特每天最常待的地方除了公司以外就是圖書館;股神巴菲特每天會花費5至6個小時閱讀5份報紙;500頁公司報告;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仍然每年讀50本書以作為學習新事物的主要方式、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更是說道:「書籍是我通往世界的通行證」。透過閱讀,讓我們可以輕易地認識這些出色的領導人或企業家,並且理解他們是如何成功的,也就是說閱讀不僅大量減省我們摸索知識的時間,更幫助我們能輕易的直指核心、建構正向有助益的認知經驗。

其實閱讀的好處已是眾所皆知,重要性亦毋庸贅言。在許多研究中,探討閱讀對不同學齡階段的重要性與助益,包括成人教育、終身教育亦然;對閱讀的策略技巧亦有許多研究的解析創見可提供有志推動閱讀教育者參用。本文著重在閱讀教育中有關共讀的推動與環境的建置,尤其是國民中學的閱讀推動在升學主義仍蔚為主流的現實環境中,透過共讀推動的突破,以及對於共讀環境的建置如何影響中學生對閱讀習慣的建立進行經驗分享,我們必須建構共讀環境的美力,來與推廣共讀教育的魅力互為相輔相成,最終建構閱讀的習慣與魅力,並可以為教師、孩子與社區家長民眾共創、共享。

一、打造友善閱讀的空間美力

這個美力不是指視覺美美的圖書共讀空間而已,必須是透過空間美學打造適合閱聽人及讀者的功能性空間,兼具美感、內涵與使用者中心的概念,以作為增進閱讀、共讀之效益與便利性為主。

(一) 打造使用者為中心的共讀空間

以竹光國中共讀站為例,主要使用者為全校師生及社區民眾,所以從功能上來說,共讀空間要能支持這些使用者所需要的功能。例如:網路科技社會來臨,學生的學習不再受限於教室或學校,透過電腦和網路能大量接觸各種資訊進行學習;共讀的形式並非只有文本閱讀,包含影音閱讀、互動學習、討論研究等都會是師生需要的功能性空間;而教師運用共讀空間進行教學,有別於一般教室的規律座位配置,需要更容易彈性變化的空間來符應教學工作形式;社區民眾的需求則為善於進行親子共讀的空間配置與多元讀本的提供。

資訊應用的能力是未來108新課綱重要的素養學習,資訊島的建置是透過自發討論提供自學與共學的環境,iMAC讓同學作業進化升級,兼具時尚感與便利性是學生特別喜歡利用本區完成作業的原因。 資訊島的iMAC轉過來即變成探究小桌的螢幕,研究小區的建置,可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也可作為練習報告的空間,老師上課也非常方便,整區恰為一個班級的座位數,是老師很常使用的教學空間。
明亮易識別的新書展示區,不僅成功吸引孩子的好奇,也可以用來做主題書展;旁邊的明星書屋閱讀區則是親子共讀的最佳空間。 影音小間是利用樓梯下方的閒置空間,建置影音設備,讓孩子可以自由借閱影音館藏進行觀賞,也可以多人共賞讀再進行討論。

Fullan(2003)指出:「改變情境脈絡,你的行為也會隨之改變」,大多數人可能覺得最難改變的是外在環境,但他認為改變環境才有可能改變一切,這個情境脈絡正是指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思維脈絡來建構的情境配置,透過情境配置支援共讀形式與環境運用的交互發生。

(二) 打造美感與前瞻性的共讀空間

在全球化經濟來臨的時代,美感能力顯得更為重要。歐盟所提出的未來關鍵能力中,就把文化表達的能力,列為其中的一項。所謂文化表達的能力包括能欣賞創意、體驗各種美感經驗(例如音樂、文學、藝術等)。透過環境建置引發孩子與民眾對美的感受與參與,例如浸潤在共讀資源中的文學故事中、浸潤在環境美感的視覺感官中、浸潤在美學活動的展現參與中,透過美感與前瞻的空間設計,吸引孩子與民眾的關注與樂在其中。

竹光國中家的圖書館中,大氣度的寰宇書屋成為打卡景點。跳空挖框的節能設計使冬天完全無需空調,自然引進光線與風動,落地式大片書庫獲得最多讚嘆,是孩子心目中的霍格華茲圖書館。
地區圖書館也有大學級藝文中心收藏的大師作品。謝石鴻老師當場揮毫作為鎮館之寶,大大提高圖書館的質感,也是藝術視覺饗宴。

(三)打造多功能與彈性化的共讀空間

共讀空間並不是藏書閣,應該使用各種方法與管道,鼓勵讀者前來利用共讀站中各式各樣資源。除了提供讀者安靜閱讀空間之外,也可以讓師生共同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或作為社區美感教育中心,舉辦圖書及各項展覽,或舉辦演講、座談,交換新知經驗,或策畫主題展覽提供社區教育參與。多功能與彈性化的空間運用,可以充分提升共讀活動的多元化進行,也透過各式活動的舉辦吸引不同喜好的閱讀者共享知識與資源。

透過講堂式的空間設計,可以舉辦講學、講座、分享,也可以進行策展,將學習成果或主題展覽多元呈現。氣度開闊的背景是最佳展場,廣達游於藝的美展、家長親職講座、創價學會的行動美術館等都曾利用這個場地辦理。

二、建構自發閱讀的永續能力

根據研究,親子共讀可以增進親子間的話題與情誼,也可以增加孩子的語彙運用、刺激孩子語言發展,更能透過共讀的對談增進專注力和記憶力,孩子可以較有系統性的認識這個世界、有機會了解抽象概念、認識不同情緒,同時因為有足夠的語彙和說話經驗足以表達自己的需求,可以增加自信心(商周,2015)。在家教育階段是親子共讀的最佳時間,進到校園,延續共讀的好處,在學校閱讀教育亦大力推動共讀,透過晨讀或身教式閱讀,讓孩子建構良好、正確的閱讀習慣,透過閱讀能力轉化為與世界接軌的能力與素養,成為自己的未來競爭力與永續發展的基礎力,在生活中閱讀,也透過閱讀認識生活。

以下透過竹光國中共讀站與閱讀教育的實踐,分享實踐策略如下:

(一) 透過新書到港推薦,吸引閱聽人

各類新書展示架是推廣新書的好幫手,吸引喜愛閱讀的師生及社區民眾嘗鮮先享。舉例最近購置的新書,種類多元,包括哈利波特舞台劇劇本《被詛咒的孩子》,《怪奇孤兒院》、《吃朋友》、《最有梗的台灣史》、《被討厭的勇氣》等都深受孩子喜愛,只要讀者到圖書館閱覽新書,並寫下摸彩券,就有機會獲得自己所喜歡的新書一本,以此活動鼓勵學生閱讀,推動圖書借閱風氣。經由統計圖書館摸彩箱一共收到兩百多張的摸彩券,幾乎每四位同學就有一人參加,大大增加同學喜讀閱讀的效能,後來產出三位幸運的同學,獲得自己喜歡的新書。

經常更置的新書展示區可以成功吸引閱聽人的注意力,透過新書推廣滿足喜歡閱讀嘗鮮的客群。

(二) 由閱讀掌門人入班,分享閱讀趣

「當你可以決定自己的生與死時,你會決定活下來的原因是什麼?」這是閱讀掌門人入班和學弟妹分享好書時,提出來的問題。剛推動閱讀時,共讀站尚未建置,利用簡易圖書館的學生不多,我們思考:學生不進圖書館,我們就將書送進去。我們在朝會公開邀請全校喜愛閱讀的學生,一起走進各個班級推廣閱讀,分享自己閱讀的經驗與感受。這一批「閱讀掌門人」會在每週晨讀時間,巡迴入班宣傳,有時他們會提出一些問題與同學互動,每回入班分享到了尾聲,閱讀掌門人總會加上一句:「如果你喜歡這本書,歡迎來圖書館借閱」。

掌門人在晨讀的時間入班,短短的五到十分鐘,驅發閱讀的動力,以孩子的語言聊書,並透過問答思辨,讓分享共鳴有感。

(三) 班班都有行動書箱,體驗共讀樂

在閱讀素材方面,從前書箱內擺放的多半是同一本書,最多為兩種不同的書目。我們發現這樣的共讀方式,一旦該週拿到了一箱學生不喜歡的書,那一周的晨讀時間全班都會興趣缺缺,而且同一本書有時是無法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於是重新安排晨讀書箱,從圖書館內挑出三百六十本不同內容的書,提供一個年級十二個書箱,讓每個孩子有不同的書可以看,導師在沉浸式陪伴共讀的過程中,也會依照學生的程度差異安排適合的書籍,同學之間也會彼此交流,相約交換看。除此之外,每兩周就有一次行動書車出發到各班,讓看完班書的同學有機會可以換書。

行動書車巡迴各班,讓孩子選到最新歡的共讀書籍。校長每周輪流入班陪伴,一同沉浸式閱讀,並利用最後五分鐘的時間說故事,引導孩子透過閱讀批判思考。

三、一起來共讀成為更好的人

學校作為社區的文化中心,負有文化傳承與推廣的意義,而圖書館、共讀站因應時代背景,培育國民成為「學習如何學習」,圖書館做為「社區學習資源中心」的意義,對於終身學習來說,是責任也是義務。以竹光國中共讀站來說,透過教育部共讀站計畫的補助,重新規劃建置的圖書館,與社區資源共享,提供社區民眾舒適閱讀空間,鼓勵親子共讀,以及多元化的圖書館功能,都是吸引社區民眾使用的亮點。目前亦招募社區假日志工,讓共讀站開放社區使用時間能延長,增加社區使用率,同時建置「圖gether,讀gether—竹光社區共讀站粉絲頁」,將共讀站訊息與美好的社會資源與社區共享共榮,透過社區家長閱讀習慣的培養,身教式陪伴孩子共讀,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四、結語

隨著M型化社會的趨勢,貧富差距加大,孩子在家庭資源的支持上存在著不小的落差,而學校是社區希望工程的實現地,自當竭盡所能提供最好的設備環境及豐厚的教育內涵,讓閱讀的實現可以成為孩子最重要的身心靈補給,讓孩子有勇敢作夢的力量,也建構能驅動未來的能力,同時透過美感滋養人生,除了學校及家庭共讀教育的實施之外,安心自在的共讀環境可以彌補現實環境的落差。如果共讀站就是一個家,家就像共讀站,能因應孩子的個別差異,提供舒適多功能的空間,可以安靜閱讀、可以討論分享、更鼓勵共讀與創想發表,讓孩子都能安心悠遊在多元形式的學習中,沉浸閱讀,分享討論,鼓勵親師生透過共讀一起涵養人生,營造真正充滿書香又祥和理性的社會,實現大家共好的祈願與實踐路徑。

參考書目

  • 洪蘭、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現代教育論,38,1-4。
  • 蔡幸真(2000)。力行親子讀書會-結合家庭閱讀活動、親子讀書會與社區文化資源的團體。臺北市立書館館訊,17卷4期,26–33。
  • 吳訂宜、王就貞(2017)。身教式持續安靜晨讀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科學與人文研究,4卷2期,86-102。
  • Estrella(2015)。「反正她又聽不懂?」5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親子共讀越早越好。商業週刊,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12706
  • 于良芝(2006)。探索公共圖書館的使命:英美歷程借鑒。圖書館,2006卷5期,1 - 7。
 
分享

一點就通的素養導向英語課程設計
─從你開始
從防災輔導訪視看學校的防災教育
 
 ▲TOP
版權所有©2014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 電話:03-5220684 地址:新竹市中正路120號 hcepaper@ms.h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