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的話 | 教育願景 | 編輯小組 | 投稿說明 | 連絡我們
 
 

因應新課綱學校發展「特色課程」的再思考

龍山國小陳思玎校長

分享
前言、新課綱帶來發展特色課程的新契機

課程是落實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的本體與實體,「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1實施要點中,指出校訂課程在國民中小學階段為了建立學校課程特色,可規劃執行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或包含服務學習、戶外教育、自主學習等其他類課程…。彈性學習課程由學校自行規劃辦理全校性、全年級或班群學習活動,藉此促進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建構各校的特色課程,以符應新課綱適性發展的理念,進而涵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學校特色課程的內涵與發展
(一)特色課程的概念界定

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係基於其文化與獨特情境之基礎,因此學校課程具有國內學校本課程的精神 。2校本特色課程係以學生特質、需求及學校社區特色利基及資源為起點,兼容學校特色且能培養學生基本能力,達成國家課程綱要目標的課程。換言之,特色課程是學校充分利用學校及社區利基資源,凝聚學校利害關係人的教育共識,考量學生學習的需求,兼顧教育目標之達成、學生潛能之發揮、公平正義維護、永續經營發展的原則,發展具有教育價值性、在地文化性、創意特殊性及市場競爭性的場域課程內涵,其目的是導引學生樂活有效學習,產出優質獨特品牌價值,凸顯學校優質經營績效,超越利害關係人所期待之需求,以永續創新學校教育價值。

(二)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之困境與挑戰

十多年來諸多學校的校本特色課程的實踐,實際上遭遇不少困難,而這些實踐中的課題需加以釐清,以作為未來十二年國教校本特色課程發展之借鏡。在國內許多相關的研究中,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中面臨的困境與課題如下3

1.為特色而特色,學校發展特色課程的意義和價值尚待釐清

國內學校發展特色課程,易流於為審查或為提升辦學績效而產出的課程方案。學校若能藉由發展特色課程重塑願景、凝聚共識、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創新教學進而提升學校整體品質,不僅能解決學校所遭遇的困境,同時也能回歸教育的本質,落實教育改革的理念。如同蔡啟達等(2013)所言:學校在推動特色課程過程中,本身應審慎主動思考自身的特色,將特色視為提升教育品質的途徑而非目的才能發展特色;畢竟沒有教育品質的特色課程,是毫無意義的。

2.課程活動化和空洞化,課程結構、組織和教學方法須再慎思

林志成(2013)提出校本特色課程發展的主軸待聚焦 ,目前部分學校特色課程架構雖品項繁多、 五花八門、琳琅滿目但常缺乏邏輯架構、細部方案,主軸未能有效聚焦、內容繁雜鬆散而未聚焦。林文生(2011)所指出的:特色課程的終極目標是全人教育,全方位的學習,不宜只是為了某項特殊才藝,而忽略了基本能力的學習(p.148)。特色課程如果沒有結合各領域的能力指標,處理經驗導向活動與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結,讓學生更加依賴有趣的感官活動,排斥抽象能力得學習;統整課程是特色課程發展的重要基礎,學校要能在絢爛的特色活動,回歸學科本質及再深化的的學習活動。

3.課程研發機制未建立,教師專業及專業社群組織的功能待發揮

特色課程的經營必須仰賴課程領導者的積極作為,催化學校課程創發變革的歷程,促使教師的創新意志,敦促多樣價值的融合,以及強化附加價值的課程實踐(Shober,2011)4。目前各校發展校本特色課程時,因缺乏可供參考的模式、藍圖與步驟,教師也缺少發展校本特色課程的高峰經驗,教師擔心參與校本特色課程發展事倍功半,也擔心會被外加式校本特色課程發展過多額外的工作拖累。5

推動課程的創新,主要的靈魂人物為教師。當前國內課程改革之所以強調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主要是期望在學校原有的機制下,重新擬訂或重新建構課程,讓教師參與學校課程發展的過程,一來建構學習型組織的文化,進而提升教師課程教學的專業知能。

二、新課綱下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之建議
(一)重新釐清校本特色課程發展的價值

特色課程的定位和取材反映「價值」的取向,價值是課程背後思考與看待世界的方式。特色課程在本質上以學生為教育主體,學校資源做為規劃的基礎,傳遞學校與社區文化的價值精髓,學校透過課程的整體規劃,將特色課程融入學生學習活動之中,展現特色課程獨特性、優異性、創新性、整體性的教育價值。6Fullan(2001)提醒我們,課程變革要以「學生的學習」及「組織的能力」兩者做為檢證的核心,亦即是特色課程價值所在。

(二)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學校文化

教育的主體是孩子,而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不管在地素材、空間整合、課程轉化及聯盟協作等努力,都應是為孩子服務的,而非捨本逐末,盲目地追求表象的熱鬧。因此,課程方案規劃必須以學生為教育的主體,以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為考量,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生活為中心,不但要注重學習內容,更要注重學習歷程,以作為支持學生適性學習的內涵與方法。7魏惠娟(2002)亦指出,教育改革要能成功,不在乎推動多少的方案,最重要的是,學校必須促使「真正的學習」發生。此種「學生的學習」,用Sarason(1996)觀點來看,他強調須是一種生產性學習(productive learning)的表現,也就是讓學生有更多提問的空間、尊重學生主體和經驗、相信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孩子而非教學科等。

(三)強化教師專業社群組織的功能

就「組織的能力」而言,特色課程發展不應只是個別校長或少數教師的英雄獨步,甚或隨之「人去政息」,Bruner就曾諄諄告誡:「不管我們的教育計畫能變得多麼周密,其中一定要留個重要的位置給教師。因為,到了最終之處,行動都只在那裡發生。」8

學校特色課程的發展,多起始於分析學校所置身的情境脈絡、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進行深刻的文化理解和資源評估,一方面藉由瞭解學校具有哪些有利條件、資源及人力等,以做為特色課程發展的條件,另一方面,教師團隊透過集體參與、對話分享的運作模式,藉由課程探究、規劃與實踐的歷程,而這些發展歷程也促進了「教師專業社群」的共同成長。

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的發展,固然蘊含改革、創造、前瞻及追求卓越之意,但不可因而墮入浮華花俏或趕時髦的陷阱。是以,特色學校僅只是學校「一時」被看見的花火,關鍵仍在於是否真能回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精神,並透過課程發展連結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建構學習型組織的課程研發與教學分享的團隊,才可能立基在學校環境與相關資源的條件下,連結學生經驗,來規劃「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並具有深刻學習意涵的特色課程,藉此,涵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在未來學校發展特色課程,除應符應並掌握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和內涵外,透過「教師專業社群」成長,讓參與特色課程發展的師生,都看見課程的價值並獲得感動,才是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發展邁向另一個里程碑的關鍵要素!

備註

  1. 教育部於中華民國103年11月28日臺教授國部字第1030135678A號令,頒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並自107學年度依照不同教育階段的一年級起逐年實施。
  2. (林志成2013;洪詠善,2013)
  3. (林志成、陳愛玲,2013;洪詠善,2013;蔡啟達、林進財,2013;曾坤輝,2007)
  4. 轉引自黃乃熒(2013)教育研究月刊,255期,教育時論「美國特色學校的教育魅力:十二年國民教育機會的例示一文,p.12。
  5. (林志成,2013)
  6. (林志成等,2011;鄭新輝、張珍瑋、賴協志,2011;曾坤輝,2007;鄭淵全,2003)
  7. (洪詠善,2013;范信賢,2013;林志成等,2011;曾坤輝,2007)。
  8. (1996/2001:65)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