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總綱》強調「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並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的主軸;希望培養學生「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三大面向,並包含「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九大項目,而成為具有「素養導向」的終身學習者。
改革,是能量累積後的鬆動與創造;蛻變,是經驗的成長與夢想的堅持。校園空間的形塑力量總受到時代潮流(社會脈動)、教育趨勢(重大政策)、學校定位(價值取向)、建築工程(專業演進)、美感經驗(美學素養)等多重力量的影響;新校園運動希望促使「校園建築空間營造過程」的透明,讓使用者(尤其教師與學生)參與,來創造更符合多元創新的教育空間。
隨著108學年新課綱即將啟動,新課綱的願景是「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這個劃時代的教育改造運動,需要「教師專業社群」的同步成長,也需要「教育空間」的更新翻轉。新竹市重啟「新校園運動」,即是此邁向「未來教育」脈絡下,具有前瞻性眼光的政策。
新校園運動的精神與價值
台灣校園空間的創新思維,大抵始於1990年代宜蘭縣的開放校園,伴隨著教改運動、小班教學等社會訴求,也鑲嵌到後來「九年一貫」課程的政策。尤其921地震後共有293所學校必須重建,而從安置到重建階段,學校都扮演重要角色,是家園重建的集體希望;因此,希望災後重建能以「新校園運動」開啟新思惟,關注校園文化、在地紋理,以連結「創造性的教育重建計畫」。
依教育部(2001)「新校園運動特輯」,其精神內涵包括: 1. 規劃人性化校園,落實人本教育、小班教學、開放教育與終身學習等教改理念。2. 營造健全、多樣、展現地方風格、師生喜愛、社區認同的新校園。3. 規劃符合老師教學與學生學習需要的校園環境。4. 以「新校園運動」經驗成為未來校園建築公共建築營造的新基準。
新校園運動以「創意、合作、參與、突破、人性化」作為核心價值,希望能發揮創意,使校園配置更具彈性,提供師生活潑的教學場所;各專業單位、行政、師生、社區家長合作及參與,與建築師深度對話;突破過往制式校舍,以學生為主體,讓校舍符合人性化的使用。
新竹市重啟新校園的教育契機
學校在新校園運動裡的角色至關重要。十二年國教強調「自發、互動、共好」,更應讓學生透過動手做的學習歷程,激發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涵養創造思考與行動實踐的素養。必須回到學習者中心,才能搭著校園建築空間的創造與實踐,讓使用者參與校園改造運動,空間即是課程!
新竹市的新校園運動,源於921脈動下新建的舊社國小、陽光國小;今日迎接十二年國教、實驗教育、老舊校舍重建等時勢,新竹市政府看見「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需要空間支持系統與教師專業系統並進,於是重啟新校園運動,一方面提供合理的制度誘因,以邀請有理念、有教育熱情的空間專業者投入,也希望相關學校能藉著精進教師專業,為的是創造孕育素養的學習樂園!
為了拓展「幸福城市」的視野、深化「新校園運動」的理念,新竹市政府在105年8月29-31日特別邀請日本的赤松佳珠子教授訪台,辦理「創藝校園動手做」工作坊,強化學校在新校園運動中的積極角色。
透過跨領域專業團隊攜手合作,讓想像與紀實相遇;在不同建築空間樣態的校園中,找到學生動手做、主動學的實踐基地。它或許是校園角落的「廢料重生工寮」、「木工坊」,或許是閒置教室再利用的「機器人研發室」、「複合功能創客空間」,或是大樹上萌發創意的發呆亭、創作屋等等。
從新課綱到新校園的學校任務
針對老舊校舍改造,教育部將投入3年180億,而新竹市獲得6億9千萬元補助,為了邁向智慧城市、幸福城市,預計投入28億元來進行校園空間改造。新竹市長林智堅並於 2017年2月8 日的全市中小學校長會議上,宣布全力推動以學生為本的「新校園運動」,包含整建老舊校舍、新建關埔小學及華德福實驗學校,打造安全創新的「知識遊樂地」,翻轉孩子的學習。
迎向世界性的教育潮流,十二年國教、實驗教育等教育政策的趨勢,更需要好的校園空間來創造更優質的教學。而使用者才是建築空間真正的主人;因此,創造優質的校園建築與學習空間,學校的角色至關重要,其任務包括:
- ※ 成立校園規劃小組,描繪學校願景、課程發展特色、學校建築空間現況、校舍需求推估,以及拆除重建之因應課題。
- ※ 勾勒涵養學童核心素養的課程,及支持教學的校園環境與學習空間。
- ※ 參與新建校舍規劃設計討論,協助建築團隊掌握教學及各類活動情境。
- ※ 把握新建契機,發展孕育學童環境意識與建築美學素養之課程教學。
- ※把空間規劃、設計、營造與使用,都作為環境教育與建築美學的資源。
再思考城市權與校園空間心視野
空間理論的先驅者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區辨了物理空間、心靈空間與社會空間,並把社會空間透過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空間的再現(representation of space)、表徵的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等三個層面進行解析,強調空間實踐中的使用價值、社會意義與象徵政治。他更提出「城市權(right to the city)」的呼籲,強調空間的市民權;它不是指回到舊城的權利,而是透過市民參與來促進城市生活轉化與更新的權利。
在這樣的觀點下,新竹市的新校園運動,便是使用者(也是學習者)參與校園生活轉化與更新學習的權利,這樣的教育行動,不僅回應了十二年國教自發、互動、共好與素養導向教學的理念,更讓師生有機會藉著空間實踐、空間的再現,讓校園建築表徵的空間回歸使用價值,充滿教育內涵與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