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經嚴 苗栗縣東河國小附幼園主任
《摘要》
我們思考著,未來的教育思維會是如何呢?
我們思考著,20年後的孩子會需要什麼?
我們思考著,在這短短三年裡,我們能為你們做些什麼?
談到幼兒在幼兒園階段該學什麼?得先思考身為現場教學者的我們該教些什麼?孩子又需要學什麼?我認為關鍵在於身處現場教學的我們,該如何給予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而我們的教育又該如何定位?
近幾年,大家開始捨棄一般市售的罐頭教具及教材,推行使用鬆散材料、單位積木、kappla等非結構性素材,就是想給予孩子更多的創作與想像空間,使得學習角落(區)教學產生質變。此外,我們幼教界也很努力的汲取能量,像是政策的推動、課綱的實施、輔導計畫的推行、資訊app的運用和美感教育的推廣,甚至透過國外的參訪與交流,引進不同的教學模式,在在看見幼教先進們立意良善,迫切希望透過社群的概念翻轉台灣幼教現場的情景。
反求諸己,我常常問自己,台灣的幼教到底是什麼?我心目中的幼教又是什麼?我深信台灣的幼教是多元且美麗的,我們只是「暫時」缺乏定位,我們只是「暫時」害怕思考改變。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我們很容易吸收到世界的養分,有時卻忘了將這些養分轉化成創新的能量。我的觀點是不必得「像」什麼教育模式或得「使用」什麼教材教具,而是去思考怎麼從中去找尋與定位自己的模式。我個人認為不管使用什麼方法,都必須記住一個重要的原則,那就是我們要培養的是自由自主、會學習、會思考、會尊重、會感動的未來公民。
我個人認為可以朝以下途徑,培養幼兒具備未來公民的素養與高度:
1. work的學習概念
在幼兒園現場,我們總是跟孩子說「上課了」,或是「我們一起來玩遊戲」,我總覺得或許我們應該拉高孩子的格局,用工作的角度來引導孩子,讓每個孩子了解,來學校不是只做玩家,還可以是worker生活實踐者。我們是一起平等工作的夥伴,不再只是單一的教與學的關係。
事實上,我們根本不用教孩子怎麼玩,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個玩家。孩子需要的是我們陪著他們擬定自己的探索計畫,鼓勵孩子為自己紀錄,讓孩子從記錄中思考自己的下一步,引導孩子有系統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所安排的工作進度與規劃。
2.手的思考,身體感知
在《商業周刊》第 1501 期-身體感知建立了,才談專業工具,在這一篇文章裡談到身體感知建立的重要性。過去,在幼兒園的教學現場,我們常常會準備許多材料包或操作的教材教具給孩子,也鼓勵孩子有步驟的操作,但孩子的學習不能只有手作,因為,只有手作而沒有思考,便會失去孩子的自主性,唯有透過手作過程的思考,方能建立自身的身體感知系統。
3.跨界的思維與態度
身為教師的我們可以運用資訊搭起孩子學習視野的鷹架,建立斜槓的思維與態度。從實務面來看,可以從多元的角色切入,孩子可以是調查的旅人、分析的記者、整合的編輯或展現的工藝師;從感性面看,穩定的人格內涵與自我和睦相處,以及經營對他人感到善意的氛圍,都是重要的。幼兒將在師生正向合作的行事習慣中,自在的貢獻所學、愉悅的理解他人的想法。
我認為教育不只是教育,教育是寬廣的視野,是社會往前走的力量,所以教育必須要更為前瞻,在與孩子一同共構課程的過程中,唯有明白自己為何而作、清楚起心動念,才能靈活與熟練思與作的能力。如此一來,師生有著優雅的行為舉止、健康的生活習性,就能真正營造出有「品味」的教與學。當品味出來了,特色也自然出來了!
|
|
幼兒探索在地,自信展現! |
work的學習概念 |
|
手的思考,身體感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