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茂成 新竹市光武國中校長
《摘要》
60歲的光武國中校園,近十年(民國100~110)是校園重新規劃最激烈的十年:老舊校舍的拆除重建、十字廣場、無障礙設施與鋪面通道、廁所改建、雨水回收澆灌系統、蝴蝶生態植栽……陸續建構完成。我們在師生的想像與需求、建築團隊規劃設計、專家學者專業諮詢、市府長官的支持及其他學校的經驗學習分享中,學會面對校園規劃不是單一團隊的問題,而是所有團隊溝通、協調、實踐的歷程。不容易,卻饒富挑戰與趣味!想像一下,我們一起建構的校園,將培育出成千上萬個影響這個社會的光武人,不禁覺得意義非凡!
|
照片一:106年完成的新大樓,107年陸續完成的十字廣場與雨水回收澆灌系統。 |
一、 生態的驛站
到光武參訪的團體,往往臨走前都會有老師這麼跟我分享,校長:光武校園好美!她像都市水泥叢林裡的花園……
從地理位置來看光武國中,北邊的地名是新竹市的「頂埔」,這意味光武座落在一個高高的平台上,頭前溪從南寮蜿蜒而上,經過湳雅(湳: 泥濘地、爛泥地,一般是城市排洪的最低點。)便一路爬升到頂埔到柴疏山。所以,聞名遐邇的新竹風沿著頭前溪凜冽往上吹向光武,這裡不會是花園,而是生態的驛站!尤其近幾年的都市高密度發展,周圍高樓矗立,光武的校園空間變成是人與動植物交會、交流以及停留的一個重要空間!
二、 人與建築的關係
民國101年光武舊有的教學大樓A、B兩棟(校門口進來右邊呈L兩棟)評定為耐震係數不合格必須在新增約一公頃的校地上先建後拆。104年1月21日動土,106年初落成。1月底我們特別安排一個「教室,珍重再見」的活動讓陪伴光武人4~50年即將拆除的舊校舍最後看看愛她的孩子,也讓孩子謝謝這些充滿孩子回憶的建築物並最後跟她說再見道別!
|
照片二:先建後拆的校園。 |
校園建築是好幾世代人共同的話題,在過去有限的時空背景下,不合宜的搭建、老背少、沒有地樑的危樓……幾十年後建築物的問題一一浮現,我想跟她(要拆除的大樓)說:你放心,新的大摟從地質鑽探、基礎結構、鋼筋水泥數量與磅數……都符合最新的建築物規定,可以陪伴孩子100年以上!妳安心吧,謝謝你!孩子們也在告別校舍的巡禮上唸著寫給舊校舍的詩句:(影片連結:https://youtu.be/225YBjdMDjU)
雖然是告別,但我們會永遠地記得 妳
謝謝妳帶來的幸福 源源不斷的祝福
將變成很大很大欣慰的力量
讓您永遠存在我們的心中
唯有知道如何告別,才會懂得如何珍惜。原來校園的所有建築都有生命,都會深深影響著孩子!這是我擔任教職以來第一次學會這樣的議題……
三、 十字廣場
安頓學生入住新的教室後,有幸遇見長期規劃校園建築與生態的退休學者楊宗儒老師。我長期投入自然探索課程(登山、潛水、單車環島),建構一個學校以外的課室外的學習課程,試圖用移動學習來牽引學生對土地與人之間的學習課程。但是,關於校園內的規劃,感謝楊老師從人(學生、教師、社區)、建築、植栽、生物與社會的角度闡釋校園的規劃讓我大開眼界,重新學習甚多!透過楊老師主持的「校園宜學」工作坊,經歷各個校長不同校園的成功、失敗案例分享學習,我們從一片泥濘的廣場(後來的十字廣場)開始做起。首先,我們定出這次工程的目標是:
1.創造可完全吸收降水的土地,沒有外流水。
2.創造平整、沒有泥士外露的操場。
3.完成未來的工程的分區。
4.完成森林校園的種植工作。
5.建置各區聯絡步道系統。
6.澆灌系統需要建立,限於經費,並未列入,在本工程接近尾聲時,澆灌系統應開始發包,預估經費30-40萬元。
那是一個需要天天與自己拔河的場景,必須釐清想像與真實的差距,要學會的是怎麼面對「犯錯」,因為對的機會一開始都很渺茫!得學會不要太過急躁、多聽聽別人的意見、蹲下來試著用反對者的視角看一下,其實還會有許多可能……
在有限預算光武廣場是什麼樣子?可以運動、休憩還可帶給學校未來的一座「森林」!所以從整地、選土、台北草、石板磚厚度與大小、青剛櫟樹苗的三角種法、雨水回收的澆灌系統……一層一層的疊加上去,「將來,這裡會有一座全臺灣唯一的青剛櫟純林,你相信嗎?」我跟孩子們如此訴說並邀請他們一百年後再回來一同見證,他們都哄堂莞爾!
原來,校園不應該是拆除、重建的無限輪迴,而是可以建立一個百年、千年氣度的公民的地方!
|
照片四:可以運動、上課的十字廣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