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雅玲 新竹市光武國中教師

 

《摘要》

近幾年來,國內推動中小學「通學步道」政策,主要是保障學生上學的安全。優質的通學步道不只是一項校園外硬體規劃設計,同時也扮演著學校重要課程議題的發展。促進翻轉新的校園內部或外觀設計的面貌,同時也發揮潛在課程的境教功能,強化並拉近學校和社區的距離,同時有助於學校本位課程設計提升孩童學習成效,顯得格外重要。

 

一、曾經,上學路迢迢……

  有關台灣兒少上學環境條件,討論焦點常是學生高比例步行通勤、空間條件、與周邊社區連通性等是否做整體考量評估。  在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7年台灣兒少上學環境友善狀況調查」中發現,一年內有24.9%兒少上下學途中曾差點被撞;13.1%兒少綠燈走在斑馬線差點被撞,其中走路、騎自行車差點被撞比例又比其他交通方式高;甚至有13.4%的兒少曾在上下學途中受傷,58.3%的學童覺得上下學路途危險。據統計,約四成的國中和國小高年級學生上學方式多以走路為主,卻出現無「路」可走的窘境,調查發現有近五成兒少曾遇到「有人行道,但被佔用」的情形,甚至高達四成四走路上下學的兒少表示根本「沒有人行道可以走」,而被逼得走在馬路上險象環生。

  基於安全考量,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提供孩子們一個友善、安全的上下學環境,讓孩子們快快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的友善用路環境。

二、美國推動安全通學政策

  近年來,美國政府注意到許多州和城鎮的道路,常有缺乏人行道又標記不清、車道太窄的問題,造成行人與騎自行車者的用路困擾。每年有超過 5,000 名行人和騎自行車的人在美國道路上死亡,因此,增加資金並推動完整街道政策成了當務之急。(美國運輸部網站2022,網址:https://www.transportation.gov/mission/health/Safe-Routes-to-School-Programs)

(一) 安全通學路線計畫

  安全通學路線計畫(Safe Routes to School,以下簡稱SRTS)是一種鼓勵步行和騎自行車上學的措施,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通學的安全性和學生體能水準,計畫內容包括基礎設施改善、強制執行、工具、安全教育和相關激勵措施。

  SRTS計劃是由交通部、大都會區規劃組織、地方政府、學區甚至學校實施,藉由國家中心整合資源,包括SRTS指南、家長和學生調查、學校支持騎自行車和步行的校本策略,以及步行校車計畫(the walking school bus)。

  成功的安全通學路線計畫包含六個 E:參與(enforcement)、公平(equity)、工程(engineering)、鼓勵(encouragement)、教育(education)和評估(evaluation)。在聯邦層級,安全路線夥伴關係及其盟友在華盛頓保持穩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聲音,並為各級領導人提供專家幫助、想法和資源的來源。在州層級,各州交通部可以獲得交通替代方案 (TAP) 聯邦補助基金,並經由地方政府和學校開放式競爭來選擇適合的方案。在地方層級,安全通學路線之從業者與家庭和學校推動宣導和鼓勵計劃,結合市政和地區政策,持續支持安全步行和騎自行車上學。目前,安全通學路線計畫已嘉惠 50 個州的 14,000 多所學校,但是對於低收入社區、有色人種社區和農村社區,仍需要進一步協助。

圖一: 步行校車是指一群孩子與一個或多個成年人一起步行上學。它是非正式的活動,透過幾個家庭輪流帶孩子上學,討論內容包括集合點、時程表和定期輪換的專業志工等規劃。

 

(二)完整街道政策(Complete Streets)


  美國「完整街道政策」(Complete Streets) 是一種交通政策,主要針對街道進行規劃、設計、營運和維護時,能確保所有年齡和行為能力的使用者(包含行人、騎自行車者、殘障人士、公共汽車乘客和汽車用戶),無論採用哪種交通方式,都能安全、方便、舒適地出行和使用。

圖二: 生活中,隨處可見道路上明確標示各項安全交通的關係



  安全路線夥伴群(Safe Routes Partnership )由一群致力於社區安全設計的人士所組成,主要關注通學安全考量,同時兼顧將肢體活動和交通運輸融入日常生活,確保街道規劃有助於行人和騎乘自行車者安全,聯繫人們工作與健康、公園、社區間的關係。(安全路線夥伴網站2022,https://www.saferoutespartnership.org)

(三)推動組織

1.運輸公平工作小組

  美國運輸公平工作小組,是由來自全國各地專家和從業人員組成,並且參與全國性會談深入討論相關問題。專家們對於步行、騎自行車和滾輪滑板等上學方式的討論,從政策目標到盟友圈等關係,擴及社會各階層,諸如大學附屬交通中心、心臟健康協會、自行車團體、程式規劃與環境政策科系、綠道聯盟、交通工程師協會、運輸公平網絡、公民權利和人權領導會議、公共土地信託、步行宜居社區研究等等。

2.州和地方運輸資金工作小組

  州和地方運輸資金工作小組,主要由國內專家和倡導者組成,連結州和地方融資領域的領導者和專家,保障推動步行、騎自行車和滾輪滑板上學所需資金。州政府亦使出渾身解數設計計畫標誌,讓各地特色製作因美觀而更有趣。

3.各州的安全通學標誌舉例
  各州運用有趣的安全通學標誌進行概念和活動的推行,增加人員的認同與活動的趣味性。

圖三:美國運輸部安全通學路線標誌
資料來源:美國運輸部

圖四:伊利諾州安全通學標誌
資料來源:伊利諾州運輸部網站

圖五:佛羅里達州安全通學路線標誌
資料來源:佛羅里達州運輸部網站

圖六:維吉尼亞州安全通學路線標誌
資料來源:維吉尼亞州Galax 市公立學校網站

 

三、走一段上學之路,也讓孩子深刻體會曾經走過的生命風景

  從美國經驗對我國通學步道規畫之啟示,讓我們發現完整的通學步道策略,不僅是簡單又有效的學生健身策略,更是提升學習成效的好方法。


(一) 安全是回家唯一的道路

1.友善的道路環境,間接提升了用路人素養

  對於凹凸不平的通學道路應予以整平,加強取締違停校園周邊環境人行道的汽機車,掃除上下學路徑上的各類路霸,為學童打造安全的行走空間,並兼顧用路人的不同需求。正確用路態度宣導,提醒機車駕駛者避免將機車違停在校園周邊人行道上,影響學童用路權益,並於行經校園週邊應減速慢行,看到學童過馬路要抱持耐心,保持距離禮讓。

2.步行和騎自行車上學人數增加,能改善交通狀況並降低成本

  美國自從推動SRTS計劃之後,步行和騎自行車上學的人數明顯增加。過去,交通費一直佔美國家庭第二高開支,計畫之推行,明顯減少了個人車輛使用和公共汽車所需的費用。改善學校附近的步行條件,學生若改為步行或騎自行車上下學,不僅可以減少學校校車服務的需求,同時也可以降低家庭交通成本。

3.完整計劃的推行,減少學生缺勤遲到

  根據紐約市和加州學校的研究發現,實施SRTS基礎設施的改進,明顯降低步行和騎自行車事故率。而對弱勢社區的學生而言,步行校車使學生有效減少缺勤和遲到的狀況。

(二) 習慣決定健康

1.推動步行上學,幫助學生身體健康、學習更有效

  SRTS推動步行上學,不僅可以減少噪音、防制空氣污染,也可以增加孩子體能活動量,培養健康運動的好習慣,提高一整天的體力活動水準,並降低患慢性病和肥胖症的風險。就美國經驗而言,約有三分之一的學校處於「空氣污染危險區」,暴露於交通污染的兒童易患有哮喘及永久性肺功能障礙,並且成年後患心臟和肺部問題的風險更高。此外,步行和騎自行車上學,有助於學生做好學習準備,身體健康的孩子有更大的海馬迴體積和基底神經節,有助於學習表現。在步行 20 分鐘後學習的孩子,與坐著的孩子相比,對於測試問題的反應更準確及大腦活動也更多,也能更快、更準確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安全通學夥伴2022網頁資料)

2.美好人生需要心理維他命~療癒紓壓

  優質的通學步道,沿路景觀舒適感能讓感官愉悅,防風、遮蔭等效果能調節氣候,多元空間、柔化人造物線條並創造視覺美感美化景觀,幫助孩子在環境中保持平靜、安寧的精神狀態,降低焦慮感恢復疲勞,獲得輕鬆自在舒適的感覺。善用校園通學步道的三元素-圍牆、人行道及街角空間的改造設計,感受視覺景觀的訊息或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除了改善校園周邊環境景觀,強化校園、社區、商業街道之介面,帶動校園周邊的生態平衡發展外,也延伸校園街廓空間發展特性及課題,形塑校園生活街區之特色。

(三) 人生好貴,每一步都不要浪費

1.建構教育多元夥伴關係網絡

  學校對於課程計畫的安排,若能以社區營造的概念與手法來推動「社區通學步道計畫」,結合校方、師生、社區居民及社區建築師等資源,適時發揮學校的特色與滿足區域學生的需求,由下而上、以全民參與的認同和支持為基礎,在社區與學校「授權增能」中互動,促進夥伴間的相互成長,爭取校外資源的挹注,在縱向和橫向的合作中建立共生關係,深化校本課程發展,即是成就「通學步道計畫」永續運作機制的重要理念。

2.校本課程主題

  通學步道之納入校本課程規劃,除了節能減碳綠工法之施作、管理維護之外,適時融入文化性、歷史性、傳承性、永續性、生態性、山域性、水域性及知識性等內涵,不僅豐厚跨域素養精神,更能永續校園經營。透過專業對話與課程安排實際操作,建立校園通道之學習資源分享,提升校園環境教育之實施成效。

  通學步道課程之規劃可以從學校背景、學生生活及社區資源等方面進行情境分析,結合在地資源,建立主題式通學步道更是學校特色永續經營之法。舉例說明,學校若以閱讀、人文及藝術為核心,可以結合課程活動設計有趣且具特色的交通安全標誌及縣市圖書館資源,融入學生的文藝作品,建構「行動圖書館」,形塑「無圍牆的圖書館」社區書香;若就近保有古蹟景點的學校,則可運用「懷古之旅」為主軸,發展「文化遊廊」發展當地文化產業;校內若有百年老樹,可教導校園歷史、對生態環境的同理心及人文關懷,深入體會生命的延續與在地的文化。

3.沉浸式體驗

  在行動學習之外,有關通學步道維護後續管理課程,對於植栽養護,除了要注重造型美觀外,更需要堅固耐用的材質。從挑選適宜好照料的物種與栽植的時間點開始,都需要仔細思考與安排學習內容,整合課程內容要素後詳細規畫並追蹤評估,並同步促進教育夥伴網絡關係之經營。

  學童是最需要保護的道路使用者,從步道整平、用路安全到沿路的植栽綠化景觀,一直都是通學步道議題討論的焦點。有關未來通學步道的建構,我們期望是一種無縫網絡的概念,從「點」開始繼續延伸擴散到「面」,學校校園以外的環境,包括街道步行和自行車設施、步道和公共交通、家庭、購物、就業中心、娛樂區,在許多硬體上,包含舖面、座椅、圍牆欄杆、燈具等街道設施能提升管理維護品質,給學生全面性的安全友善通學環境,也能在沿途景觀知覺交互作用下,醞釀出正向心理力量,重新體驗生存環境與自己的價值,讓孩子從家裡到學校可以一路開心暢行無阻,更能從學校到家裡一路平安幸福!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 電話:03-5220684 地址:新竹市中正路1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