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不似國小有一周的課程表,內含有學習時間的規劃,還有多元課程的安排;在幼兒園,我們只提供一周「作息表」讓家長參考,透過作息表內容,家長著實難一眼理解孩子一天當中到底學了什麼,不過,若仔細分析作息表,將會發現其中的端倪:老師將幼兒所需要學習的能力轉化成活動,安排在一日作息之中。
一、 學會自我照顧:生活自理能力
幼兒園是幼兒第一個沒有家人隨時在側照顧的社會場域,少了家人在身邊,幼兒得凡事「自己來」,諸如: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自己換衣服、自己收拾整理個人物品……等,而上述生活自理行動約佔一日作息的七成時間,亦即幼兒大多的時間都在學習如何照顧自己,透過每日反覆且多次的練習,建立自我照顧行為,且幼兒能自己照顧自己,將變得更獨立且有自信。
二、學習表達自我: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情緒
在家中幼兒的一個眼神或表情或許能讓身邊的家人理解他的想法或需求,然而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恐怕不是如此。因此,幼兒在學前階段需學習清楚地表達自己,最常見的方法即是「說出來」,如:告訴他人自己的需求或感覺,取代大聲哭鬧、說出自己的想法和他人分享……等。
除了說之外,幼兒表達自我的方式還可以透過畫圖或肢體展現的方法呈現,如:畫心情日記(上午入園簽到表)、畫出自己編創的故事(學習區之語文活動)、以圖像記錄自己的想法(主題時間團體討論)、透過角色扮演來抒發情緒或展現對角色、情境的理解(學習區之扮演活動),在幼兒園老師會設計這些多元的活動於一日作息中,讓幼兒練習表達自我,也讓他人能理解幼兒的情緒、感覺或想法。
三、 學習社會互動:遵守常規、與他人溝通協調、運用合宜的方式解決人際衝突
人非獨自存在與生活著,在真實生活中,我們會遇見許多不同的人,可能熟悉,可能陌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習慣,如果大家都喜歡「做自己」,很可能變成「沒規矩」,而什麼樣的行為是被大家允許且合宜的呢?建立與遵守規範因而變得重要了!幼兒最初接觸的即是家人,在家中,相信每位爸爸媽媽都會建立常規;在幼兒園,老師也會和幼兒一起討論班級中的生活常規。建立常規讓幼兒知道該怎麼做,遵守常規讓幼兒有合乎社會期待的行為表現,而遵守常規、建立紀律也存在一日作息表的每個活動中。
每個人除了有不同的行為習慣之外,想法也常常大相逕庭。在幼兒階段,「玩」是孩子的首要任務,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常面臨遭受拒絕、需要輪流等待、需要合作的情境,如何說服他人、如何達成共識、如何分工……等都需要具備溝通與協調的能力,才能成就良好的社會互動模式,即使溝通協調結果不如預期,幼兒也需要學習運用合宜的方式來解決人際問題,而不能僅以大哭大鬧作為唯一的解決辦法,因此在家中或幼兒園中,家長或老師都可以透過機會教育來讓幼兒思考、分享解決人際衝突的辦法,讓幼兒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相處。
四、建立學習模式:具好奇心、會思考
知識廣無邊境,學前幼兒該學什麼,我想每位家長看法不同,每位老師也會因不同的教學信念而有不同的想法,然而建立幼兒良好的學習模式可以是親師雙方共同的目標之一。
唯有對周遭事物感到好奇,才能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致,因此,家長可多觀察孩子的學習興趣,老師在思考主題課程方向時,可參考孩子有興趣的人、事、物,作為課程設計的依據,因為當幼兒對某個議題有興趣、感到好奇,幼兒才會開始問「為什麼」,當幼兒開始提問時,別急著給解答,讓幼兒有時間先自己想答案,透過一問一答、反覆思考的過程中,打開幼兒探索知識的胃口,唯有自己有興趣且思考過的知識,才有機會深化在幼兒的腦中。
結語
學前幼兒要學什麼,沒有標準答案,但身為老師的我認為,一個會照顧自己的幼兒將獨立有自信,一個能表達自我想法的幼兒將被他人所理解,一個與他人有正向互動的幼兒將有好的人際關係,一個擁有良好學習模式的幼兒將享受學習,學會這些能力雖然不能天下無敵,但對初次融入團體生活的幼兒來說將是一個好的開始。
|
|
用餐後清潔環境 |
先把想法畫下來,再以口語表達分享 |
|
|
分工合作,完成創作 |
用放大鏡觀察不同的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