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的話 | 教育願景 | 編輯小組 | 投稿說明 | 連絡我們
 
 
 
學中玩 玩中學

文/李如瀅 新竹市大庄國小幼兒園主任
 
分享
 
 

近代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 1896-1980)認為遊戲是幼童學習的工具,在遊戲的過程中能彈性思考,並能運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

筆者觀察到絕大多數的幼兒園老師,都相當擅長藉由遊戲使幼兒主動地投入學習。下述以大庄附幼108學年度的主題課程—「薰衣草的工作室」為例,詮釋「玩中學、學中玩」的概念,以及在主題課程運作的歷程中,如何促發幼兒思考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為活化幼兒園遊戲場的牆面,以及豐富幼兒在遊戲場的遊戲型態,從圖畫書—《小布修東西》,引導幼兒思考如何改造故事情節中的各種物件,與怎麼讓遊戲場變好玩;透過腦力激盪,幼兒提出許多想法,包括:將燙衣板的木板改造成彈珠台、排水管改造成水管牆……等等。在團體討論與小組活動中,幼兒合作設計了各式有趣的遊戲裝置,例如:「樂器牆」、「立體套圈圈」、「叮鈴咚隆樂器架」、「水管牆」,以下舉其中兩例作為說明。

一、考驗搭架能力的樂器架

這座幼兒取名為「叮鈴咚隆樂器架」的遊戲裝置,是將募集而來的各種容器,如:酒瓶、奶粉罐、餅乾盒等物品,懸掛在竹竿上,設計了不同層次的高度提供大小孩(高)與小小孩(矮)敲奏。幼兒參照圖的樣式,將各式素材進行整理、重組成為適用的外觀及尺寸。包含:練習使用標準測量工具—捲尺,學會閱讀捲尺上的刻度,標註所需要的長度;在老師的示範、指導以及各種安全裝備齊備之下,嘗試使用鋸子鋸竹子;各尺寸的竹子一應俱全後,組合與固定各個竹子是一項超級挑戰組合與固定的過程中得維持平衡、保持穩固,最重要的是還要能綁得紮實。雖然經歷過莫名的被移位、三番兩次的傾倒,但幼兒仍願意進行修復工作,展現出積極的學習態度;在搭建竹竿的過程中幼兒發現2根竹子不太容易找到平衡點,幼兒觀察到筆者用來攝影的腳架有三隻腳,順勢引導嘗試利用3根筷子找到平衡,藉此類化到樂器架支架的組合改良。數種異材質的回收瓶罐,透過敲擊產生各種不同的聲響,比較各式材質與發出聲響之間的關係。製作過程中,充分體驗平衡、對稱的原理,使用多元固定的技巧與素材,學習使用量尺、比較長短及表現懸掛布置瓶罐的視覺美感。

二、接來接去的水管牆

漏斗、寶特瓶、各式管子的組合,把原先看起來生硬、僅有固定用途的材料們,變成一組有趣、驚奇連連的遊戲裝置。水管牆在設計規劃階段,所預設的各種材料蒐集不易,例如:原先需要使用5個漏斗作為注水口,但漏斗僅蒐集到1個,在老師的協助下,幼兒一起幫忙切割了大型寶特瓶的瓶口前段1/5來替代漏斗;募集的排水管數量不足,部分則使用寶特瓶代替,並再搭配幾組轉接頭等配件,以豐富水管牆的各種路徑設計。初期固定了5個注水口後,讓幼兒自由嘗試安排每個注水口的路徑,孰料,這些可愛的幼兒將所有的水管通通接起來變成一根長長的水管……,經過了充分的玩索素材與探索各種可能性之後,老師開始介入引導,並請幼兒搭配著參照、觀察原先畫好的設計圖,幼兒始知可以依著設計圖的樣子安排5個注水口的路徑,並加上一些轉接的設計,提高遊戲的預測性。運用寶特瓶、各式水管搭配各個轉接頭零件的組合,幼兒在遊戲個過程中預測水的流向,而對於設計者而言,便是一場邏輯思考的練習。製作過程中,較需要老師引導幼兒轉換思考的模式,而利用轉接頭的導流,使水管牆遊戲的參與者有預測與發現答案的驚喜感。

為了豐富戶外遊戲場的遊戲型態,從規劃設計到動手實際展開製作,幼兒相當投入其中,例如:到了該回教室吃午餐的時間,竟捨不得回教室吃飯,或提議要利用午睡的時間繼續未完成的工作。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整個學習歷程,每一個學習領域不斷地來回交織於其中,這也就是幼兒園教學所強調的統整不分科;以認知領域而言,幼兒練習了蒐集訊息,學習使用標準測量工具、練習數數、分類,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有意義的活用數學能力;以社會領域而言,幼兒有許多與同儕分工合作的機會、溝通及協商想法的歷程,在安全與接納的學習氛圍中探索及發展個人的興趣和潛能,這段師生共構的探究歷程,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到許多概念與技巧,我們合力完成了一個「超級挑戰」,期待未來我們的遊戲場有一番不同的遊戲風景。

第一次嘗試搭架
「叮鈴咚隆樂器架」完成

探究排水管的串接方法

探索與體驗水管牆遊戲
分享

 ▲TOP
版權所有©2014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 電話:03-5220684 地址:新竹市中正路120號 hcepaper@ms.h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