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的話 | 教育願景 | 編輯小組 | 投稿說明 | 連絡我們
 
 

網路霸凌防治:旁觀者的力量

國立交通大學黃芸茵助理教授

分享

在現代社會中,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是無庸置疑的,尤其是對於大量仰賴網路且偏向年輕族群使用者來說,人際間互動也有很大比例是透過網際網路進行。但是由於網際網路的特性,包括匿名性、無實體性(disembodiment)及線上親密感(online intimacy)等,使得網路行為經常有異於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判斷,容易產生偏差,甚至成為各種問題行為的溫床。網路霸凌即為使用網路問題行為中一種新型態的暴力表現,對各年齡層使用者都可造成嚴重傷害,已成為全球關注之社會與教育議題。

霸凌在心理學上是屬於暴力行為的一種,傳統校園霸凌的定義為故意的長期重複之傷害攻擊行為,且受凌者通常難以反抗。此一廣為學術界與臨床研究上所接受的霸凌定義包括四大要素:(1) 刻意(intentionality)(2) 重複(repetition)(3) 惡意攻擊(aggression or harmfulness)(4) 權力不對等(power imbalance)。霸凌在心理臨床上通常以主觀認定為主,意即以受凌者角度出發若其感受到重覆性的惡意刻意肢體或言語上欺凌,且其難以反抗,則霸凌行為成立。所以在研究調查中,霸凌者與受凌者對於相同欺凌行為的感受多半大相逕庭。由於目前網路霸凌研究多半採取學生自陳式調查(Self-report survey),礙於青少年間對於霸凌概念的差異以及受試者效應,關於網路霸凌經驗的頻率與認知差異都相當大。

簡言之就是透過網路工具或各種通訊科技進行的霸凌行為。透過網路科技可快速傳播與匿名的特性,惡意的攻擊誹謗內容得以快速流傳,霸凌者也易於隱藏身分以逃避懲罰或讓受凌者難以反抗,心理壓力與傷害也加倍增加。基於快速傳播、匿名性,和潛在極多數旁觀者等網路科技的特性,使惡意攻擊內容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受凌者極大精神傷害,且讓受凌者難以得知霸凌者身份更難以反擊,進而影響其人際關係、社交狀況、學業表現,以及自殘傾向。網路霸凌雖然不涉及肢體傷害,但是研究顯示其對於受凌者的長遠影響包括憂鬱、焦慮、孤單、學習成就低落、極度沒有自信心,以及自殺與自殘傾向等;對於受害者以及旁觀者的心理影響不可小覷,有時更甚於傳統霸凌的負面影響。

網路霸凌事件中的不同角色涉入的複雜程度。傳統單純的校園霸凌事件中的角色通常不外乎霸凌者、旁觀者,以及受凌者。但是在網路霸凌事件中,可能參與的角色更多元(例如對霸凌內容按讚跟轉貼的人,以及現實生活中不認識的網友),各角色涉入的程度也不等,而且網路霸凌也通常伴隨面對面校園霸凌,更增加了網路霸凌事件中相互關係的複雜程度。網路霸凌情境中的旁觀者行動也可大致分為透過在社群網站上按讚或分享內容而助長霸凌,或採取事不關己的態度而毫無行動,也可能留言反對霸凌內容等。網路霸凌事件中的旁觀者角色與影響極為關鍵,可能影響霸凌行為是否持續下去。此外,除了在網路霸凌事件中直接採取行動遏止,學生旁觀者也可以報告師長,代為處理。然而,現實狀況多半是網路霸凌內容已在學生間已經廣為流傳,但是師長卻都毫不知悉,學生們不主動及時告知求救的消極態度大幅增加了網路霸凌傷害的深度與廣度。網路霸凌旁觀者採取事不關已的消極態度時,其實已經間接導致網路霸凌的持續存在與傷害。將旁觀者事不關己的態度成為積極助力將能有效減少網路霸凌的發生與傷害程度。

國內學童對於網路霸凌的迷思概念包括受凌者是活該,因為他(她)太白目;網路霸凌沒甚麼大不了的,或是沒有傷害;報告師長也沒有用,因為我會被欺負得更慘;網路上暴力的訊息本來就很多,網路上霸凌別人沒甚麼大不了;為了衝自己部落格的人氣,把霸凌的照片或影片張貼上去是個好方法,以及看到網路霸凌內容要趕快按讚跟轉發出去以增加曝光率來幫助受害者受到協助等。以上這些不正確的觀念易發展成不健康的網路行為與校園環境,導致或助長網路霸凌,以及增加受害者的心理傷害。旁觀者消極的態度似乎是默認了霸凌者的行為,同時會助長霸凌風氣;旁觀者的默不作聲也同時讓受害者備感無助,加深心理壓力與傷害。網路霸凌情境中的線上旁觀者為數眾多,若是能轉化他們的消極態度成為積極友善的力量,將可建立正向友善的網路空間,有效遏止網路霸凌。在正向的校園風氣中,即使有少數霸凌者,受凌者也會因為同儕社群正面的支持而減少傷害,或進而阻止霸凌再發生。


南寮國小課堂融入媒體素養指導
南寮拒絕網霸HAPPY大使
南寮國小友善校園宣示
南寮國小拒絕網路霸凌宣導

參考書目
Huang, Y. –y., Chang, C.-M., Chen, Y.-L., Wei, H.-C., & Chou, C. (Accepted). An analysis of adverse beliefs about cyberbullying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 Violence and Victims.
Huang, Y. –y., & Chou, C. (2013). Revisiting cyberbullying: Perspectives from Taiwanese teachers. Computers & Education, 63, 227-239.
Huang, Y.-y., & Chou, C. (2010). An analysis of multiple factors of cyberbullying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6), 1581-1590.

分享
 
  ▲TOP
版權所有©2014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 電話:03-5220684 地址:新竹市中正路120號 hcepaper@ms.h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