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前些年,有位女孩用這簡短的10個字造就了「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成為當時引發熱議的年度金句。我之所以印象深刻,不在於女孩的任性,而在於這10個字帶給人一種莫名的感動與力量,正因為世界遼闊而未知,才能深深吸引著人們去冒險與探究。
身為老師,當教學不斷地在學生、課本、黑板與粉筆、電腦與投影機之間來回流轉時,且讓自己仔細思量一下:學生的世(視)界是否真的被打開了?毋庸置疑,教師確實是引領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角色,但從Dale(1946)的「經驗金字塔」來看,光靠教室內口述、視覺等抽象符號為途徑,學生的收穫卻遠不及提供他們「具體而直接」的經驗,無論是親身實作或從旁觀察都比單純的想(或想像)更能帶出整合而有效的全方位學習,因此,「戶外教育」長期以來都是學校教育裡不可或缺的一環,從早期的徒步郊遊到近年來透過交通工具代步的小旅行,或是「上山、下海、鐵馬、環臺」的耐力體驗等,甚至是因應全球化浪潮所興起的國際交流,無不是學校老師們試圖帶著學生實踐「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行動!
然而,在普羅大眾的心中,戶外教育不免和「玩樂」產生直接聯想,實際上,一場有意義的戶外教育應該要「寓教於樂」─以玩樂的型態包裹著教學的精神與學習的本質,也就是讓學生開開心心走出教室去完成一件有目的性的學習任務,要達成這麼不著痕跡的教與學完全倚賴老師事先通盤的教學設計與活動規劃。黃茂在、曾鈺琪(2015)於國家教育研究院出版的《戶外教育實施指引》一書中撰文提出戶外教育的四個必要元素,分別是:
- 體驗式的學習
- 整合的學習
- 學習者為中心,自由、自主、自發的學習
- 以地方為本位的學習
簡言之,戶外教育重視的是提供學生五感體驗的真實情境,讓學生有機會感受多元的生活樣態,走進自然、接觸社會,在過程中與自己、與他人、與環境產生對話和互動,進而萌發出對自己生長土地的熱愛與探索;而一個能將經驗深化的「戶外」課程設計絕對不是從跨出教室的那一刻才開始,早在出發前就已醞釀,回程後更要讓美好的經驗逐步發酵,環環相扣、相互關聯,使學生對學習有感、有期待、有開了眼界的驚喜。
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下,俗稱「三六九」的樂園行程也許不再優先,而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上山、下海、鐵馬、環臺」的耐力行程也非校校可行,畢竟一想到「口袋夠不夠深?心臟夠不夠強?」大概就讓人直打退堂鼓。因此,竹蓮國小教學團隊試著從學校本身的條件尋找帶學生出門的可能性,發現本校鄰近新竹火車站享有地利之便,那麼不登山、不騎腳踏車的話,我們就去坐火車吧!出發總要有個方向,由於本校所在區域的舊地名「黑金町」與火車、鐵道、驛站息息相關,特別是在新竹古地圖裡出現的「扇形車庫」,全臺灣也只剩彰化尚未拆除,因此,我們決定帶領學生去看看往昔在竹蓮國小附近也曾經有過的特殊鐵道建築,讓學生從「黑金町」的地名探源進行搭火車的生活體驗及地方文史的探究。
教學的開端先進行室內課引導,主要採用簡報建構學生對「黑金町」的基本認知、瞭解戶外教育的行程規劃及預計的學習成果展現方式(即評量說明);接著是實地踏查,學生透過五感去觀察「新竹火車站-苗栗鐵道博物館-彰化扇形車庫」整趟學習旅程的點點滴滴;最後,回到學校課堂以「木板電燒」的藝術創作型態,融合車票、黑金町、車站、火車等元素,呈現出自己的獲得與想法。在這個過程中,我永遠不會忘記的就是踏入扇形車庫的瞬間,學生不由自主地輕輕地發出「哇~」的那一剎那,跟我初次探訪時一樣的驚嘆與感動,這種反應實難透過自己閱讀書籍或聽老師口沫橫飛的講述所能達成。而學生遠離熟悉校園的狀況百出,像是走錯月臺、弄丟車票、來不及下車過了站等,何嘗不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學習?團隊老師用「活生生的教育」來形容,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時值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即將推展的前夕,整體教育走向鼓勵師生「走出教室」進行教與學的活動,希望藉由實際體驗讓學生的心更貼近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老師肩負著帶領學生認識世界的任務,老師的世界有多大,學生的視界就有多大,而當我們把視野打開,往往才會發現自己的渺小,真正體悟到學習才是前進的最大動力。
|
|
城市行銷導覽志工精彩解說新竹火車站的百年風華。 |
拿著車票,準備進站,沒有搭過火車的孩子特別興奮! |
|
|
飢腸轆轆,鐵道之旅當然要吃道地的臺鐵排骨便當囉! |
扇形車庫好壯觀,顛覆自己從圖片裡認識她的想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