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琇琪 新竹市三民國小教師
摘要
本文不談竹塹城經歷的變革多難行,筆者回歸庶民日常散策,著眼散步步伐當下的美,感受風城裡的四季流轉。
亞里斯多德說:「人們為了生活來到城市,為了生活地更好,而留在城市。」
這是我居住在風城的第十五個春天,風華萬千的此地不是我的故鄉,我與他人口中描述的大部分「外來客」有著相同的居住理由:當然是因為園區,當然是因為先生,當然是因為工作,於是我們有了離鄉的搬遷。
在小有居齡的我眼中看去,十五年前後的風城並未脫去原有的昔日丰采,數算這幾年裡城市的物換星移,竹塹城的確有了一些具體的脫胎換骨,有些完全不同以往的活力正源源注入這個城市;風城舊有的面貌適度地被珍惜保留下來,獨有的風味也正在藝術的生活美當中日漸釀成。
這個被與科技連結的城市,遍地栽植著希望,小城裡的我們倚著希望生活著,除了原有的竹塹舊居民,這裡有更多是懷抱著理想與夢想來此落地生根的外來人口,我們在此落地,養育著下一代;一波波的遷入,居住的需求大量增多的同時,平地而起的萬丈高樓隨處可見,昔日小巧有滋味的竹塹城並無太寬闊的道路規劃,在我們尚未成家之前,依稀記得散步路線總是零星,那些容易被騎樓停車阻斷的人行道,因欠缺規劃而不一致的公園周邊道路,更遑論在城市、在建築物以外的公共空間能給出什麼喘息。
傳承百年歷史風貌與薈萃人文的風城經歷了一段轉化時期,在近年來透過環境藝術塑造生活品質,營造適合的情境和體驗,某些設計適度扮演了人與環境之間的橋樑,在日常的散策之中,我能感受這個城市就在景觀美學的基礎下,整合了建築與都市空間的設計,為生活在這裡的我們,創造了些急促的城市生活中,能獲得放鬆與舒緩的景緻。
你有多常走在風城的人行道上?無論新舊,不知道你有無感覺到他們的友善?散步的路面往前延伸,有綠蔭,有四季的花,有昔日的古城,有風城的風。被保留的東城門,如今大家口中的舊城區,由舊時日走進新時代的這些與那些,新竹州州廳(現為新竹市政府)、市役所(現為美術館),建築風格混合英國維多利亞式紅磚、羅馬式拱門、日式屋瓦,如今年輕人聚集的場所就在昔日的迎曦舊蹟裡;日常散策的綠廊道往前也往外擴展,更往內有了更美的凝集,城市裡的綠廊道,會在好天氣裡迎來了老老少少與小小的孩子們,原本路上車水馬龍的聲音,將加疊年歲相承的笑靨;深厚的文化底蘊當然也深藏美好的滋味,無論東門市場,亦或北區老街,老宅舊城新氣象,每人有每人的私房路線,傳產或庶民日常,散策裡也能用味蕾品嚐竹塹城百年記憶與飲食故事。
日常散策,一邊走著,走過去的,時間就一邊過去了,步伐叩叩蹬蹬的當下卻又累積著未來,在這個小而美的城市裡,很平淡,很瑣碎,一旦凝聚起來卻是那樣雷霆萬鈞。他人說這裡兼具文化與創新的城市氛圍,說這裡是傳統與現代、科技與文化兼容並蓄之處,也說這裡是符應生活需求,又能融入美感元素的幸福城市;竹塹城經歷三百多年的流轉,從不同的樣貌裡流歸我們的日常,在好美的風城裡好好的散步,在慢慢邁出的步伐裡確認自己與生活天長地久的誠懇相守,確認糟糠生活絕不相棄的真情。
風城裡的風吹拂不斷,幸福也許因為此地以人為本,以土為親,回望著庶民的小日常散策,我們以心為樂。記錄下這些承載我給孩子的故鄉而生發的情感文字,新鋪好的小道帶我們走向日日安康。
|
三民國小新復興樓,重建後的舊地,鏤刻光影互映的赤誠之心。 |
|
|
汀埔圳櫻花步道,附近居民細心澆灌守護的富士櫻,年年以盛放之姿回應人們的心意。照片來源:三民國小陳璿如老師。 |
三民國小新復興樓,無論晴雨,無論忙碌或閒暇,記得抬頭望望天際,總是有驚喜等你。照片來源:三民國小洪瓊燕老師提供。 |
|
|
經國路市場旁的綠園道:路的延伸,像是鋪陳未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