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如瀅 新竹市大庄國小大庄幼兒園主任
摘要
美感教育—美在生活的每一刻
提到美,您會聯想到什麼呢?美麗、美人、美容、美好、美觀、美化、美貌、美夢、美妙、美德、美意、美食、美言、美工、美聲、美味……。當這些詞彙在腦海浮現時,心中是否也隱約有了愉悅、喜樂、雀躍之感?
是的!美感是指個體內心深處主動建構的一種感知美好事物的體驗,它能夠引發感動、歡欣的感受。杜威在《藝術及經驗》一書中提到藝術原本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認為藝術應該回到人生的平常經驗(謝攸青,2004)。為深化國民美感素養,教育部推動美感教育,於2014年訂定為期五年的美感中長程計畫,並在提出《幼兒園美感及藝術教育扎根計畫》於幼兒教育階段實行,經由與大學幼教系、幼保系合作,並招募各地美感特色園,發展美感案例課程;第二期的五年計畫於2019年展開,該計畫特別強調「美感即生活」,此乃呼應了杜威對於藝術之於個體的定位,透過「扎根藝美體系」、「深化藝教品質」、「提升美感知能」、「營創藝美境教」之四項策略,與大學團隊合作遴選各縣市美感基地園,並以美感基地園為中心,精進與發展美感教育課程,藉以提升教育工作者與學生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以下分述美感教育實施的六大原則、三大藝術媒介與元素及美感經驗(林玫君,2015)。
一、 美感教育實施的六大原則
(一)美感特色性:可檢視幼兒園所在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特色,並整合相關的人力資源以及相關的興趣與專長,即是結合或融入在地的「人」與「物」之資源。
(二)互動共構性:師生共同營造和建構美的生活與環境,並規劃能夠促發幼兒與教學情境或環境產生互動的相關設計,因此,非教保服務人員獨力完成。
(三)多元變化性:能夠引發幼兒多元感官的運用,且配合季節、主題適時更替,例如:可規劃季節桌或主題區,相關場域亦不侷限於教室內。
(四)日常經驗性:與幼兒日常作息有緊密的相關性與連結,著重於讓幼兒有實際操作與感受的經驗。
(五)個別合宜性:尊重幼兒的美感潛能,設計適性的美感活動,從而引發幼兒的興趣。
(六)連結延伸性:結合園內家長、社區資源、專家或在地藝術、文化活動,透過上述資源連結與擴展幼兒在地生活的美感經驗。
二、 三大藝術媒介與元素
(一)視覺藝術:以視覺創作為重點,以美術、造型工藝為主的藝術表現,可鼓勵幼兒留意作品的色彩、線條、質地、形狀、空間、設計等等。
(二)聽覺藝術:多半透過歌唱、器樂演奏、身體動作等媒介來表現,可引導幼兒嘗試回應節奏、力度、音高、音色、旋律等等。
(三)戲劇扮演:在扮演或想像遊戲中運用肢體動作、口語、道具、服裝為媒介,可帶領幼兒探究其中的角色或人物、故事情節、音效、視覺效果、裝扮等等。
三、 美感經驗性:
(一)美感課程:將美感教育融入於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當中。
(二)美感生活:美感融入於一日作息當中。
(三)美感環境:師生共構令人愉悅、舒服、舒適的學習環境。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沒有所謂的進度與課表,因此美感教育可以是在例行性活動實行,也可以安排在主題課程或是學習區探索時段,亦可融入在一日作息當中;教保服務人員須提供豐富的探索經驗與素材,規劃充足的時間,給予幼兒正向的支持,鼓勵與接納幼兒原創表現,以及看重幼兒在過程中的表現,並適時地融入在地特色與藝術資源,以豐富幼兒的美感經驗。
大庄附幼於108、109學年度有幸參與美感扎根計畫,亦為新竹市美感基地園,我們將課程聚焦於「美感空間營造」,帶領幼兒進行校園環境探索、社區踏查,師生共同蒐集與整理相關資料,進一步引導幼兒發想改造環境空間的點子,例如:幼兒園遊戲場原僅有罐頭遊具,師生共同設計與製作了許多互動遊戲牆,活化了遊戲場牆面;在幼兒園教學區前的花台,除了在花台裡種植,更運用垂吊種植的方法,為灰白的牆面妝點了綠意;而在109學年度則挑戰讓幼兒設計戶外活動空間,在在皆為參與式校園環境營造。而一日作息中,幼兒為用餐而準備的餐桌布置、餐後散步在校園,欣賞枝繁葉茂的樹、青翠欲滴的草、變化倏忽的雲,感受芬芳馥鬱的花,在暖陽下玩索千變萬化的光影;於用餐或轉銜時間,聆賞各式曲風的音樂……我們從中發現到,幼兒在此一歷程中,不斷深化美感的三大能力—探索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回應與賞析,此外,也觀察到幼兒對於生活周遭環境之美會有更細膩的知覺、主動的表現、別緻的創作、愉悅的心緒等等深層的情意回應。
美力,是一股柔軟而堅定的力量;美感,是綜合感官經驗與心智能力,對美的感受與體會;期待透過向下扎根的美感教育,以厚植未來社會的軟實力。
參考資料:
林玫君(2015)。幼兒園美感教育。臺北市:心理。
謝攸青(2004)。以藝術為關聯中心之統整課程—基於杜威美學與後現代藝術觀念之課程設計。屏東師院學報,21,111-150。
|
|
幼兒餐桌布置(已授權使用) |
運用鬆散素材進行鋪排 |
|
|
運用垂吊種植的方法妝點綠意 |
師生共構互動遊戲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