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雯娟 新竹市竹蓮國小校長
《摘要》
位於新竹市後火車站旁的竹蓮國小,面對臺灣最古老的火車站,火車工具的演進成為竹蓮學子了解在地文化更迭與經濟發展的最佳教材;雕梁畫棟、香火鼎盛的竹蓮觀音寺更是在地美學與良善文化傳承的中心,也是竹蓮學子在地學習與文化浸染的最佳管道。
食品路上的學習遊樂園
行經新竹市食品路上,寬闊整齊且具穿透性的竹蓮校園,成為往來過客的視覺焦點;鮮豔的新校舍矗立於嫩綠的草地,圍牆週邊古樸的盪鞦韆、大象溜滑梯、城堡溜滑梯以及疏落有致的單槓區,記憶著老中青三代竹蓮人68年以來甜美的學習回憶。每年到了台灣欒樹變裝的季節,淺色秋紅初上樹梢,更是激發學子們探索美麗校園,踏查豐厚社區文化的動力。
走讀黑金町·根植在地情感
常言道:「學校是社區文化的堡壘」,我們雖無法留住時間,但卻可以帶學生走讀巷弄間先民的生活記錄,體驗竹蓮在地人文精神。因此每年校慶,竹蓮校友們總是三五成群地相約回來,或參與兒孫的校慶活動,或走覽校園閒話家常,論校景、憶老師、話當年,彼此交流的心得或感觸,不僅是對竹蓮校園生活的回憶,還有更深的是對社區文化的情感認同。在老校友口中訴說黑頭仔火車駛進新竹車站的鳴笛聲、人們進出觀音寺祈求的嗡嗡耳語,以竹蓮市集熱鬧的叫賣聲等等,這些都是出生在千禧年之後的竹蓮學子陌生的,但卻又是竹蓮地區發展重要的文化傳承。
竹蓮國小教學團隊在2005年便已完成「竹蓮遊蹤」學校本位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師生們對學校所在舊地名~「黑金町」的發展與緣由漸有印象,為了更親近在地文化,自2017年開始,校方把探索學習深入社區,高年級有「黑金町歲月」,探索新竹車站的前世今生與未來;中年級以「竹蓮寺與周邊產業」,體驗香粉(舊名白粉)的魅力;低年級則是以「竹蓮老地名」,帶著師生「走入社區、讀出人文」。學子們在老師與社區耆老的合作指導下,踏查「隘門巷」、「溝尾」及「中井巷」三個區塊,在巷弄間穿梭,認識中隘門巷、中井巷、粳阿寮、黃氏宗祠古厝等建物,細細品味老厝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同時也對對生長的地方有更深厚的認識與情感連結。
例如,在竹蓮寺周邊的老巷,也就是古名的巡司埔的老聚落,這裡是清朝雍正年間成立的巡檢司(如同現今派出所),功能在守衛住民安全,當時衙役設置地點便命名為「巡司埔」,是竹蓮地區清朝時的舊名。走到「隘門腳」,此處巷弄狹窄,但卻是新竹車站「機關庫」的所在地,雖然旋轉車台已在多年前被拆除,巷弄中的丸竹香粉工廠以及鐵路圍籬,激發學生對新竹車站歷史的興趣。中年級的學生來到「中井巷」,循古法汲一筒井水洗手,冰涼沁心的井水讓學生嘖嘖稱奇,在了解這井水曾經是許多婆婆媽媽聚集洗菜、洗衣之地,同時也是香粉製造的水源處,學生們直呼:「竹蓮社區真個充滿神奇寶貝的寶地」。
畫-話竹蓮·種下希望的籽
從古色古香的竹蓮寺、寺邊周圍老巷、古井、傳統產業,到名盛一時的香粉產業,以及新竹車站的外型與未來發展,透過師長與耆老們以在地「話」傳承,激勵竹蓮學子以「畫」作方式書寫社區故事。2018年,在竹蓮社區發展協會的邀請下,校方集結學生的圖畫、漫畫、電燒畫以及神獸剪粘畫等作品,佐以故事撰寫的方式,串成一幅幅精彩有趣的圖文創作,進一步與社區居民的創作與文案集結,出版「竹蓮話畫」一書,為親師生與社區耆老的共學歷程,留下剎那間的永恆。
正如竹蓮社區發展協會鄭煥?里長所言:「一張老照片能喚起多少人的回憶;一段傳說也能牽引一串串故事;⋯⋯在畫作與故事之間,在地『黑』與『白』文化得以連枝接葉,冒出繁盛的新生色彩!」
喜悅竹蓮·行動學習樂無窮
透過喜(嬉學園)、悅(悅世界)、竹(逐夢想)、蓮(連世界)四個校訂課程面向,校方透過帶領學子踏查竹蓮社區,激發探索熱情;藉由實地走訪與操作,深化學子對在地文化的認知;鼓勵回家後轉述、分享與邀請,豐厚竹蓮社區親師生與在地文化之情感連結。期待藉由引導學子發展探索與學習的過程,逐步豐厚其認知、情意、技能與態度的能力,進一步將愛鄉愛土的行動力展現在生活之中。
祝福學子們經歷竹蓮六年的教育涵養,在未來的學習之路能展現出「健康、品格、多元、人文」的素養,成為一個樂在學習的終身學習人。
|
|
老地名踏查-竹蓮社區中井巷 |
香粉初體驗 |
|
|
透過剪粘藝術呈現雕龍異趣 |
鐵道藝術創作-低年級-彩繪普悠瑪 |
|
竹蓮輕旅行-火車專題報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