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動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其目的在充實吾人生活、扶植生存、發展生計及延續生命,教育活動是否能順利進行,端賴「安全」條件的維持(陳芳雄,1997)。唯有在和諧安全的學校環境裡,教育活動才能真正落實。學校肩負教育大計,必須具備妥善的防災管理功能,方能在安全無虞的環境中進行教育工作。各級學校若能確實進行校園災害事件的「預防、應變與復原」等各項工作措施,有效保障學校人員身體、生命與財產權等重大法益,可謂是為當今學校經營的重要課題。
本文旨在針對二份防災教育重要文本進行整合分析。首先進行「教育部106 年各級學校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分析報告」(以下簡稱106災害報告)之摘要與分析,接著探析教育部編「校園災害管理工作手冊」(以下簡稱災管手冊)之重點內容,並從中萃取精華理念。最後提出106災害報告與災管手冊對本市學校單位進行防災教育之啟示,俾供本市各級學校實施校園防災教育時酌參。另本文所指之「災害」係指災管手冊所指之天然災害,因篇幅有限,不含火災、毒化災及交通安全等人為災害之探討。
一、「教育部106 年各級學校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分析報告」之摘要分析
(一)校園安全維護的三級預防策略
校園安全維護的三級預防之實施與精進,有賴危險與保護因子之探究,據以研擬增加保護因子與降低危險因子之策略,促進安全、健康與預防問題發生(一級預防)。透過危險因子篩檢,早期發現高風險群,能早期發現、早期介入,避免問題惡化(二級預防)。有效降低已生問題個案之危險因子,增加其保護因子,以降低問題之負向影響,並預防問題之再度發生(三級預防)。
(二)天然災害事件的類別及法定通報時間
教育部設有校安通報系統,其中天然災害事件屬於丙級法定通報事件(72小時內通報)的類別包括:風災、水災、震災、山崩或土石流、雷擊、核災、海嘯與其他重大災害。天然災害事件屬於一般事件者(7日內通報)主要是環境災害,其類別包括紅火蟻、沙塵事件與一般空氣污染。
(三)天然災害通報件數達1,652件
天然災害為教育部於民國92 年訂定之「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中八大校安事件之一。106年度之校安事件中,天然災害事件共發生1,652件,佔該年度所有校安事件中的2%;其中幼兒園、國小、國中共計發生1448件,佔所有天然災害事件的88%。交叉分析發現,天然災害事件以7月份發生次數較多,並且6月到8月為一高峰期,6至8月佔了全年發生次數的80%。
(四)天然災害的「好發期」與「災害關鍵密碼」(367-687-1012)
依據教育部校安中心針對天然災害事件的通報件數統計及交叉分析,可以發現災害的好發期(地震除外),例如學前及基礎教育階段(幼兒園、國小、國中)發生次數最多(其中以國小最高);紅火蟻入侵3月最多;水災6月最多;風災7月最多;6月到8月為災害最高峰期;災害最多月份是7月。山崩、土石流10月最多;空污12月最多。由前述災害之好發期可得災害關鍵密碼:367-687-1012。
二、教育部編「校園災害管理手冊」之摘要分析
(一)複合式災害的威脅
台灣有90%以上人口同時面臨二種災害的威脅,73%以上人口同時面臨三種災害的威脅。因此,台灣是容易發生災害的地區。
(二)氣候變遷與災害型態關係密切
近年來台灣面臨氣候變遷的影響;降雨趨勢改變(時間長、強度大、範圍廣);災害型態複雜(淹水、土石流、山崩、堰塞湖、漂流木、破堤或路斷橋垮等複合型災害)。災害型態日趨多樣性、高頻率性及複雜性。災損日趨嚴重,學校防救災責任越來越重大。
(三)學校災害防救管理及自主性的救災行動
災害對學校軟、硬體所造成之破壞,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的生存權與學習權。學校內部自主性的救災行動就越顯得重要,自主性的救災行動,往往可以趕在第一時間糾合內部人力及資源,即時搶救生命或重要的設備,大幅減輕災情損失,並於允許之狀況下,收容附近受災之民眾,此即為校園災害防救管理之主要功能。
(四)明列各類災害通用之「災害防救作業流程」及各類檢核表(圖表限於篇幅皆略,詳見災管手冊)
三、「106災害報告」與「災管手冊」之精華理念萃取-「防災管理一條龍」
(一)防災管理一條龍之橫向機制面
106災害報告中提出災害防護之三級預防機制:一級預防、二級應變與三級復原之一條龍工作策略。災管手冊則依據《災害防救法》亦將防災管理分為災害預防、災害應變及災後復原三部分。各級學校面臨地震、颱洪、坡地及人為災害時,可依照災管手冊之內容、程序、步驟、表單進行三階段之相關作為,並據以編撰校園災害防救計畫。
(二)防災管理一條龍之縱向架構面
災管手冊中明列縱向不同教育階段之防災教育重點(目標)架構如下:
- 幼兒園:幼兒園學生能尋求協助(災時能引起父母及師長之注意)
- 國小:國小學生能自救
- 國中:國中學生能自救及初步協助他人
- 高中:高中學生能自救及協助他人、配合救災
(三)橫向SOP機制面與縱向螺旋教育重點(目標)架構面之有效整合
就橫向機制面而言,係以災害之預防、應變與復原三階段工作為橫向整合機制,內含各階段工作之SOP與各類檢核表,藉以串起整體的防災教育措施。就縱向架構面而言,係以螺旋式課程內涵架構出防災教育重點(目標)與防災課程素養宗旨。透過橫向機制面與縱向架構面之有效整合,可萃取出此二份防災教育重要文本中「防災一條龍」之精華理念。
四、教育部106災害報告與災管手冊對校園防災教育之啟示(代結語)
(一)掌握各類災害好發期與災害關鍵密碼,加強各項防災措施以減少損害
由教育部106災害報告中可發現災害之「好發期」,並得歸納為367-687-1012災害好發期之「關鍵密碼」。本文提出這兩項概念之目的在於協助學校掌握於適當時間根據災害類型進行不同預防或整備的措施。例如這個密碼第一個數字是3,表示3月即可能發生紅火蟻入侵的災害,因此學校在2月上旬開學前即需進行紅火蟻的災害防治工作。其餘數字可類推,惟此密碼並不包含地震部分。
(二)強化基礎教育階段之防災教育與資源,以減少天然災害事件發生率
依據教育部校安中心針對天然災害事件的通報件數統計及交叉分析發現,以學前及基礎教育階段(幼兒園、國小、國中)發生次數最多,其中又以國小的事件發生率最高、發生件數最多。原因可能與基礎教育階段的幼兒、兒童或少年身心發展未臻成熟,而較易受災害事件所波及或負面影響有關。基於上述,針對幼兒園與國中小階段,學校應配合學生身心發展特質而規劃與落實此一階段之防災教育,教育行政單位亦可強化學前及基礎教育階段防災資源之投入。
(三)培養學生「居家防災」素養,養成自救救人的能力
依據教育部校安中心針對天然災害事件的通報件數統計及交叉分析發現,每年6 月到8 月為災害最高峰期、7 月為災害最多月份。此數據顯示災害發生之高峰期以學生暑假前一個月與暑假期間為主,故而學校單位在5月份時即可進行防汛、防颱洪與居家防災教育。需留意的是,例如今(108)年5月梅雨期間即發生超大豪雨,多條街道地下道排水不及而釀災,學生尚未到校即已面臨災害威脅。因此所謂「居家防災」可列入防災宣導的重點,讓學生在家中或校外即具備防災的素養,一旦災害成形也能具有自救救人的能力。
(四)學校作為自主性防災單位,可善用本身「機構優勢」以提升防災效益
校園是學生及教職員工聚集的場域,災害發生時,學校自主性的救災行動,往往可以趕在第一時間整合內部人力及資源,即時搶救生命或重要設備,大幅減輕災損,並可作為附近受災民眾之收容所。災害發生前可針對校內外人員進行防災教育,因為學校具備防災融入式課程規畫與實施之專業,加上在校內老師專業教學的引導下,依據災管手冊所揭示的防災教育重點(目標)與校內建構的融入式防災課程,正可發揮學校在課程與教學專業的機構優勢,建立學生的防災知能,進而擴大宣導至學生家庭防災教育的範疇。
(五)透由「防災一條龍」之理念,建立系統性的防災知能素養
由災管手冊中可萃取出橫向與縱向防災一條龍式管理的理念。「橫向一條龍」係指學校單位進行災害預防、應變及災後復原三個階段之相關作為,並據以編撰校園災害防救計畫。「縱向一條龍」則指從幼兒園至大專縱向學習階段之防災教育目標與防災課程素養宗旨之確立。此類一條龍式的防災理念,可透過防災教育的完整規劃與有效落實,培養學校教職員工與學生對於防災規劃與各類措施的系統性思考,並能善用各階段檢核表,進而建立具有系統思考特性的防災知能素養。
(六)為災害不可忽略,避免與天然災害交互作用而產生「共伴效應」
校園災害防救計畫書內容除天然災害之管理,亦應包含人為災害部份,如自衛消防編組、防止縱火措施等十項內容(詳見災管手冊),確實執行學校之防火管理的必要事項。另學校於每學期開學前應進行至少一次校園環境安全維護與評估,調查週遭環境易因人為因素而發生災害的潛勢區地點,並進行歷年學校災害紀錄調查整理,並針對受災頻繁或易受災部份,進行必要的改善或相關減災工作。尤應留意因為人為災害管理不當,而致天災災害發生時,產生兩者交互作用而產生的共伴效應,導致擴大與深化了災情範圍與人員傷亡。例如瞬間豪大雨淹沒或沖垮品質不佳的學生通學步道等原因所造成人為與自然災害之加乘災損。
「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料敵從寬,禦敵從嚴」;這兩句話雖是老生常談,但應用在校園防災教育上,亦可作為學校規劃與落實防災教育的核心思惟。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