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的話 | 教育願景 | 編輯小組 | 投稿說明 | 連絡我們
 
幸福城市
健康促進在新竹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引領學校課程改變與創新
港南護眼120
課程活動戶外化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引領學校課程改變與創新

龍山國小廖妙柔主任
 
 
分享
 
一、前言

龍山國小是一所高樓林立中的百年老校,在歷史傳統與創新科技交織之中,一直肩負著區域內傳承教育的使命。龍山本位課程奠基在九年一貫推動時,當時學校被賦予本位課程發展的權能,有更多自主發展與決定的權力,也為課程形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注入動能和活力。而現今數位科技時代帶來教育趨勢的改變以及學習模式的翻轉,90年代所發展的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來到了需要重新檢視及創新的時刻。適逢108新課綱的推動,本校於104學年度成為新課綱前導學校之一,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總綱之願景與理念、教育部推動政策,以及本校教育願景及課程目標,透過「建構學習文化、經營專業社群、校本課程實踐、課室研究回饋」四大主軸,規劃具統整性、實踐性及延續性的課程轉化之行動方案,以落實十二年國教「自發、互動、共好」之理念。

課程創發的過程,絕非只是一個課程方案的生產,而是涉及到學習型組織文化再生與教師專業再造的經營。這幾年來,為了讓本校教師團隊能掌握新課綱的內涵,並能以涵養學童核心素養的信念和心念設計新課程方案與教學活動,我們經歷了一個系統性、整體性的教師專業學習成長及課程創新的蛻變之旅。

二、核心團隊揭開序幕

龍山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一開始是由一群熱衷課程教學的教師們和行政團隊組織成「課程發展核心小組」。因有感於教師作為課程改革的關鍵人物,往往被賦予課程與教學革新的任務,在伴隨新課綱而至的課程變革中,對於課程與教學的翻轉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也惟有激發教師願意改變自己的動機與態度,才可能體現新課綱的理念與內涵。因而,龍山在發展新課程時,首重教師專業社群的經營,藉著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與形式之改變,讓過往教師由「被動者」角色轉變為知識發展與創造歷程中的「自發者」、「互動者」與「共好者」。因此,核心團隊成員作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領頭羊,透過素養導向的教師社群經營,重燃教師學習的熱忱,形塑「專業、共學、共好」的教學團隊!

三、透過素養導向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優質轉化領域課程

改變教師專業成長模式,以素養導向為學習社群宗旨,讓教師成為學習者。教師透過專業學習社群,進行共同備課,依著自己熟悉的教材,在掌握素養導向教學的原則下,轉化教科書,翻轉教學模式,重新編排或設計教學活動、改變學習策略和評量方式,發展整合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學歷程,培養教師素養導向教學設計能力。藉此,幫助教師掌握素養導向教學的內涵之外,也讓專業社群的運作發揮實質效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四、全校教師群策群力,研發彈性學習課程

彈性學習課程的發展是課程慎思的過程,建構對話的平台以促進教師之間深入的分享、討論、構思與激盪,是重要的關鍵要素。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理念的落實,在於涵養出具備核心素養的終身學習者,本校繼彈性學習課程「輕旅行、深學習」課程架構產出後,接著展開全校性的「新課綱課程發展工作坊 」。我們利用工具和策略,一來引領全校教師熟讀總綱,以掌握新課綱的精神和內涵;二來透過素養導向教學案例的改寫,培養教師設計素養導向教學活動的專業能力。在工作坊中,同儕之間成為共學共好的學習者,體現了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本校在彈性學習課程的作法如下:

(一)以終為始的教學活動設計,立基在課綱/領綱的內涵上,掌握學生的學習基礎,界定出每一個學習主題/單元中學生最終的素養表現。

(二)界定主題/單元的核心問題,選擇合宜的課程內容。

(三)透過學習情境脈絡化的鋪陳與組織,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及學習動機。

(四)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應能兼重學生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整合發展,學會學習。

(五)以實作型/動態式/發表型的多元評量方式,讓孩子展現學習中所習得的素養表現與學習內容。

五、結語

本校以素養導向的教師專業成長模式,涵養教師的專業知能,使其成為新課綱內涵教學的轉化者,藉著課程變革不僅促進學校價值、意義和文化,更影響教師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的展現。前幾年,致力將過往統一式、集中型的教師研習方式,改變為「素養導向」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經營,透過社群共備慎思歷程,發展涵養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的優質課程,培養具有終身學習之核心素養的龍山兒童。

考量本校孩子特質,核心團隊轉化總綱核心素養為龍山兒童學習表現。
教師們共備創發素養導向主題課程。
社群中教師們彼此討論、激盪,最後進行分享!
「全校新課綱課程發展工作坊」一直是本校課程發展教師增能重點規劃。
分享
 
幸福城市
健康促進在新竹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引領學校課程改變與創新
港南護眼120
課程活動戶外化
 
 ▲TOP
版權所有©2014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 電話:03-5220684 地址:新竹市中正路120號 hcepaper@ms.h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