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在窗外,窗外有藍天,校園被人們親切的比擬為公園,同時學校也是生活的學習園區,新竹市陽光國小當初建校的初心便是創建一個友善的社區小學。還記得,就是這樣的豔陽天,規劃團隊與老師們熱烈討論:學校可以是遊樂場嗎?於是我們從傳統的校園空間開始反省,到建立一個豐富多元的學習環境,校園擁有傳統三合院、大草原、大溜滑梯、生態池等特色,我們把一草一木都看成是生活的博物館。
幾年前學校一群夥伴組成了一個團-「跟著繪本去旅行」,在日本行旅期間,常常在鄉間、公車站旁發現隨處可見木作的小書櫃,心生好奇也羨慕,原來那些書是可以讓候車的人們自由的翻閱,那是一種對人的信任和素養,如果學校也有這樣的一個角落,可以讓人們稍作停留與交會?這念頭似乎像希望種子一般的留在心中。我們校園靠近校門口活動中心旁有一個角落,在校園中相對人煙稀少,因為日照不足植物也長得不特別好,轉彎的車輛還有視線死角等問題,有可能改變嗎?「在陽光,有一種幸運是:那夢想也許漫無邊際,眾人談著說著就具現了形貌」。於是,死角活化成街角公園,蘑菇肚裡藏著書,飄書櫃,書飄香,社區居民歇歇腿,孩子放學翻翻書。校園美感不只是公園,也不是蘑菇造型的書櫃,而是以「人為主體」打開心門和友善的手。
教育是一種浸潤,是一種滋養。陽光孩子天天生活在四季繽紛的校園裡,滋生了人與人、人與土地的美好情懷。我們讓學生配合季節植栽,試圖培養孩子們的土地情懷之外,亦綠美化校園空間;並利用年度節慶儀式與教學活動,來活化三合院、人文藝術館等節氣學習空間,以展現兒童學習的生命力。透過空間資源轉化,連結教學活動設計,讓我們的校園空間不僅只是空間和歷史資源,更是文化和教學資源,而成為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程」和「學校本位特色課程」的重要場域。
美感教育走入校園、社區~讓美好的漣漪一圈又一圈
邀請社區居民來種菜
十幾年前,圍牆設計透過視覺穿透說明友善校園的理念,如今很多校園圍牆和人行步道也再重新設計,藉著城鎮風貌形塑改造計畫,有機會重新思考學校與社區的關係,再好的設計也都要揉合著居民的記憶和脈絡,陽光校園原本是一片水田,傳統三合院是鄰居鄭阿嬤的老家,她習慣在家門前種菜,雖然已搬到學校對面的現代建築,但多年的習慣並未改變,家門前、學校的圍牆邊種滿了各種季節蔬菜,真真實實的看見鄰居的需要與想望,規畫菜圃,於是圍牆打開了,退縮的圍牆邊多了道綠美化的生態溝渠。看見這些複雜的權力關係,觀念和想法影響著我們的決定,有些時候我們做決定時,不是想著-這樣做犧牲了什麼?而是-做成了什麼!
城鎮風貌的工程要開始了,開工前圍上了安全圍籬,也注意到鄰居在學校週邊的人行步道上,種了好多的菜,有保麗龍、牛奶罐、塑膠桶大大小小的菜圃,看起來雖有活力卻缺乏一種整體感,對於鄰居而言,學校整建的圍牆長什麼樣子似乎不是他們所關心的,而能不能持續種菜才是社區居民最關心的事。於是圍牆變更設計在人行道樹穴與樹穴之間多規畫了磚造的菜圃,可以讓鄰居認養種植,或當作教學苗圃讓老人家教小朋友種菜,當工程完工打開圍籬時,赫然發現菜圃的菜都長好可採收了呢!
有一天,風和日麗,假日我到學校加班,遠遠看見附近里民組成的義工隊,正在校園週邊撿垃圾,心想,圍牆看似退縮一步,關係卻是更進一步。
陽光三合院-來自鄉土的禮物
學校因處於新舊社區交際的地域,校園中保留的三合院,必須讓學校成為生命交流、互動連結、生態有機的場域。學校不只作為學生生活的學習空間,同時也作為社區中的學習中心、活化三合院重點在創造連結,學生、老師與社區之間的連結,透過學校保留下來三合院的文化元素,創造文化經驗,體現歷史人文美學。
校園環境透過參與式設計集體想像與互動,共同描繪出陽光三合院的空間型態,而師生們又如何展開實際的教學體驗。也證實了校園空間建築工程的完成,不是事物從此終止,而是另一個空間形塑的開始,透過這些空間觸發更多學習與行動的發生,理解到空間建構是一個不斷流動、變動的歷程。而這些設計之外的驚喜和難題,又是下一次空間設計的參與或教學的課題。
今年的陽光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聚焦在三合院及周邊場域營造,透過校園環境美學工作坊,讓師生有機會一同思考、創造,在經驗對話中,讓陽光國小的師生們有機會藉著美感環境的實際參與改造,分享人對空間的使用情形以及空間建構的歷程,促使空間展現更多元的可能性與樣貌。讓三合院不只是一間鄉土教室,而是觸發體驗與美學交流對話的探索場域。
參與式空間活化課程四部曲
- 欣賞「三合院」-擴大空間認知與美學視角,形塑陽光國小特有的校園空間美學。
- 「新合願」營造 -突破三合院舊有的文化與精神,活化空間使用向度。
- 校園「美感教育」-深化師生參與度,促進不同群體間瞭解、互動的人文與藝術行動。
- 合院空間規劃工作坊 -落實永續與環境教育,結合三合院空間的戶外景觀計畫。
教師工作坊時,老師比喻陽光三合院像熟悉的陌生人,後方的竹林,為校地內原生種的竹林,徵收校地時,將三合院及竹林一併保留,成為陽光國小的重要資產,也是我們學校與社區之間的聯結,原本是想解決竹林前一片空地和景觀的問題,思考著如何找屬於在地的、自然的元素,而如今在地取材,運用學校的資源,創造一個自然、生態與美學的場域。竹藝廊道完成後,不僅僅是校園內多了一個美麗的景點和探索的園地,而是讓孩子了解到竹子與生活的關係,更創造獨特的微生態環境。
三合院旁的香蕉廣場原本設定為休憩空間,但透過景觀規劃,空間重新整理,少即是多的概念,重新創造了屬於孩子的遊戲廣場,新設的樹下平台可以結合展演的劇場美學。利用校園竹林邊的三合院,營造一處擁抱古老智慧與綠意生機的大稻埕。
工程遇到課程,學校老師分享,透過課程的角度,孩子重溫校園景點的故事,也懂得了校園空間改造的目的,除了增加綠美化、更為符應教師教學需要、兒童學習觀察紀錄、閒暇休憩遊戲、校園意象的建築美學、這些知識類的宣導,比不上孩子日日活躍在校園裡,在校園嬉鬧玩樂,他們打開五官,真實的用身體與空間互動,學習的點點滴滴不就是在生活情境中嗎?
空間之於孩子,是學習的場域、是生活中的樂趣;孩子之於空間,是設計需求的主體,只要擁有好奇,空間就不會停止於現狀---陽光,便永遠有續集!
在生活情境中培養素養,如探索美麗的校園,發現城市的美力,也許您的校園中沒有三合院,但我們可以由一棵老樹、一條河、一個老房子或一個城門開始,述說當地的故事,再透過「社群經營」,讓有興趣推動藝文的老師,以實作工作坊的方式,將資源轉化為可實施的課程,建構藝教於樂的教學,共擬可行的教學策略,於此,發展屬於在地美感課程。
陽光三合院與竹林間的竹藝廊道 |
陽光三合院的新風景 |
理風、理水因應需求的好設計,修舊如舊,老師傅古法修復,三合院創造新開口連結廣場,創造空間與人的新關係。 |
建置項目:手作教室及內外呼應的竹編藝術 |
|
|
手作教室和竹編牆 |
手作教室竹雲 |
|
|
說明:手作教室的竹雲裝置 |
說明:理風、理水就是好風景 |
項目:三合院門口意象 |
|
|
說明:三合院是美術館、生活館、故事館 |
說明:大樹下的教室 |
建置項目:藍染晾曬架 |
|
|
說明:可收納式染布或農作晾曬架 |
說明:染布可收納式晾曬架 |
項目:教師共識營 |
|
|
說明:教師參與三合院課程討論會 |
說明:教師們譬喻三合院像是熟悉的陌生人 |
|
|
說明:透過參與式設計讓學生想像與討論 |
說明:透過參與式設計讓學生發想合院願景 |
項目:美感環境的參與設計 |
|
|
說明:透過全區大地圖讓孩子思考 |
說明:透過參與式設計讓小朋友想像與討論 |
項目:合院之願-陽光校慶三合院特展 |
|
說明:適逢陽光二十校慶前,五年級參與設計合院之願的特展策展 |
項目:校內外資源整合與環境教育配套方案,本計畫結合校慶辦理「合院之願」特展 |
|
|
說明:參與式課程設計的成果分享 |
說明:一年級透過色彩遊戲展開對埕的想像 |
|
|
說明:遊戲之間的策展成果分享 |
說明:手作空間的策展,也是開口的雛形 |
|
|
說明:社區參與合院之願的策展分享 |
說明:透過作品再現合院美感與質感 |
項目:校園中上課的新風景 |
|
|
說明:低年級的生活課小朋友用身體體驗 |
說明:充滿孩子歡笑聲的大稻埕 |
|
|
說明:陽光三合院成為美學探索的場域 |
說明:孩子多了一個學習的角落 |
|
|
說明:三合院後方的竹林和竹藝廊道成為孩子的探索天地,孩子們用眼睛、用耳朵、用身體認識世界 |
|
|
說明:大湖國小師生蒞校體驗校園美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