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臉書世代的網路管教:數位小孩的分齡教養指南
Talking Back to Facebook: The common Sense Guide to Raising Kids in the Digital Age.
作者:詹姆士.史戴爾(James P. Steyer)
譯者:王素蓮
出版: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大和圖書有限公司
|
|
「數位原住民」vs「數位移民」
數位時代的來臨,3C產品日新月異,各式各樣網路資訊爆炸性的成長,讓我們一直忙於追趕新訊息,當早上一覺醒來,做的第一件事是打開手邊的智慧手機,而映入眼簾的是一連串的臉書或LINE訊息,這樣的一個動作,不知不覺地變成了現代人的習慣。
對於「數位環境」來說,我們如同「新移民」一樣,隨著科技進步的潮流,遷移到一個被數位包圍的新環境,在過去沒有3C產品和網路的時代,日常生活不會有太多不方便的感覺,或許有但不會很明顯;而對於我們的下一代來說,他們一出生便能接觸到這些事物,他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也因此他們被稱為「數位原住民」;身旁周遭時常可見青少年、兒童甚至是幼兒,手中拿著平板或手機非常熟練地滑著螢幕,很專注地看著螢幕所呈現的畫面或文字,他們習慣這樣的生活,就像陽光、空氣、水一樣,3C和網路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數位媒體的RAP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話來自於Nokia廣告的標題,原文是「Connecting People」,科技為的是滿足我們的人性需求,但人性需求是什麼?是渴望愛與被愛?是分享彼此?或者可以讓我們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產能?這些都是科技發展的原起點,但隨著時間和使用者的習慣改變後,社交行為模式也受到影響,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影響有三個層面,人際關係(Relationship)、專注與成癮問題(Attention/Addiction)和隱私(Privacy),合稱為RAP。
一、人際關係
在過去沒有網路時代,如果我們想聯繫朋友之間的感情,除了書信、電話聯絡、碰面聊天外,似乎沒有其他方式,而現在只需要敲幾個鍵,就可以直接和朋友互通訊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這樣的互動模式也衍生出幾個常見的怪現象,舉一個例子,常可以看見一群朋友坐在一起,但目光不是看著彼此,而是盯著手機或平板上的訊息,甚至是彼此之間沒有談話,完全由網路上傳訊息來互動,而缺乏人與人之間的真實接觸。
二、專注與成癮問題
由於3C多媒體及各式各樣網路訊息的刺激,大腦要同時處理多件工作,導致記憶空間減少、專注力下降,這可能是ADHD比過去增加許多的原因。另外,電玩遊戲和社交網路的易取得性和易使用性,也讓人難以抗拒而沈迷其中。
三、隱私問題
社交網路的興起,讓我們可以隨時將自己想分享的事物上傳至網路,讓其他人可以知道我們自己在做什麼,並透過回應或按「讚」來得到溫暖,但對於青少年來說,分寸的拿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不小心就會「過度分享」,因為數位資料的可複製性,使其更容易流通和保存,有些「私人」的資料很可能會被公開,以致發生讓自己終生後悔的事件。
劃時代的改變已經發生了,孩子的科技能力將會優於父母,但情緒管理和判斷能力尚未成熟前,父母仍有責任要幫助孩子,避免他們接觸到不適齡的網站和不宜觀看的內容。父母應教導孩子有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判斷力,讓孩子在面對資訊洪流時能保有方向感,不會迷失自己,父母親也必須當個良好的示範者,提供孩子學習的榜樣,如何減低科技帶來的衝擊,不過度依賴科技的使用,讓我們的專注力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非冰冷的螢幕,是目前教育最重要的關鍵!
|
|
網路提高了學習、社交的方便性,但也潛藏著危機。 |
北門國小教師社群專書研討
因應E世代學生的班級經營技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