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0學年度的電子書包實驗計畫開始,我就與行動學習結下不解之緣,從一開始的興奮到困惑,再從困惑到嘗試,直到進入了青草湖國小,看到的是170部ipad,這些昂貴的設備該怎麼在教與學發揮成效呢?我在青草湖已經是第三年,很慶幸在行動學習融入教學的路上,我有幾個很棒的夥伴、老師,可以一起討論、設計課程以及腦力激盪排除困難。本文中將以筆者在自然與科學領域融入行動載具教學的模式,來談談行動學習的應用。
曾經聽過一句話:「只要方向是對的,就算是繞了遠路,也會離目標越來越近。」所以不論任何學習方法或領域,我們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能達成學生的有效學習,目前我們將行動載具定義為學習輔具,也就是輔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促進有效的學習或是提升學習態度。基於這個基本理念,我們在設計相關課程的時候才不致於為了融入而融入,卻忽視了課程本身。不論載具如何運用,學習歷程中的課程內容才是重點。
一、行動載具融入可能遇到的困境
「改變」,是世界最困難的事。運用行動載具於教學的初始,常會遇到以下幾個困難,而我們該如何面對呢?
(一)不知道怎麼融入教學:
凡事都有第一次,我們在融入教學之前,應該對行動載具具備相當的熟悉度,才能針對載具的特性發揮在課堂教學上。所以在初期使用,所該思考的不是怎麼融入,而是自己對載具是否足夠熟悉。當你熟悉載具的功能及特性後,在規畫課程時,自然而然就會知道從哪邊融入教學了。
(二)使用載具很浪費時間:
時間的浪費緣於對載具的操作不熟悉而產生問題,進行障礙的排除也是行動載具融入的必經過程。當學生都具備一定的操作能力後,這個問題將可以迎刃而解。而且初期時,我們可以透過資訊課或是其他老師的協同教學來讓學生盡快熟悉載具的操作。
(三)影響視力、用來玩遊戲…
資訊時代來臨,人手一部智慧型手機,家裡有電視、電腦等資訊設備已經是個常態。載具只是運用在學習上的輔助工具,並非整節課都使用。而教師應建立良善的管理制度,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學習輔具。
二、運用行動載具的即時性
行動學習具備個人化、易攜帶、無線通訊及其他軟體擴充的能力,所以在自然科教學上,可以即時獲取最即時的訊息。我在進行”天氣的變化”教學過程中,課本提供的天氣圖與衛星雲圖可能是一、兩年前的紀錄,這會造成教室外面是大晴天,我們卻待在教室內學鋒面、學颱風的情況,所以在融入行動載具的方向上,就以發揮載具的優勢,獲取中央氣象局或是其他天氣app的資訊,讓課程內容與生活結合的更緊密。在晴天的時候,我們可以記錄當下的天氣圖與紀錄,雨天也可以立即觀察即時的衛星雲圖。當颱風來襲時,看颱風預報、看即時的海上、陸上颱風警報,這些都是原本在課堂上不容易發生的,有的話也是教師操作、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透過載具我們提供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教師要做的是給予一個明確的目標,至於完成的過程就讓孩子們自由發揮吧!
三、運用載具於實驗操作課程
自然課當中最讓孩子感興趣的就是實驗操作,原本在實驗操作時搭配習作或是實驗紀錄單將實驗結果以紙筆紀錄。可是往往實際作出來的數據或結果與課本所描述的相違背或是差距很大,這個時候教師只能就猜測說明實驗操作不當可能產生誤差,可是卻無法讓孩子了解是哪裡造成影響。現在我們可以利用載具的紀錄功能,在實驗過程中進行錄影或照相,將實驗過程拍攝成影片。當實驗結果與原理不一致時,我們可以透過影片或照片的回放,把真正產生誤差的原因找出來,而且應該是由孩子主動去發覺。相信在找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學到的不只是實驗本身所涵蓋的科學原理,而是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行動載具就可提供他們這樣的一個機會。
四、運用載具在探索與創作分享
自然課程進行中,不論是觀察植物、動物或是礦物,常常會需要帶領小朋友走出戶外進行實際的觀察,我們通常攜帶學習單與鉛筆將所觀察到的現象畫下來或寫下來,來完成探索的成果報告。而這部份的課程運用行動載具來進行的時候,當教師給予觀察重點與任務,學生就會把所看到的拍下來,並且利用載具的擴充軟體來完成自己的學習單或是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發現。而且在一個學期過後,我們將可以看到一份完整的個人化學習檔案。這除了發揮載具的紀錄功能,更發揮了易於分享的特性。
五 、結語
我們都身處時代的洪流,回想起二十年前的教室,教師所能運用的只有黑板與粉筆,現在各式各樣的資訊設備都可能在教室出現,個人電腦、單槍投影機、電子白板、實物投影機…相信這些設備也會有被淘汰的一天,行動載具在教與學的定位與角色,有朝一日會如同上述的設備,成為教室中的基本配備。身為第一線的老師,我們能作的是跟上潮流、改變自己、調整上課模式,第一步就從自己先熟悉載具的使用開始, 改變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但是我們都責無旁貸,因為我們是一個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