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賽克拼貼創作,合作學習,其樂融融 。 |
令人目不轉睛的馬賽克拼貼作品完成了。 |
要談融合教育之前,應該先設想到家庭的定位,一個最初始的融合場域:家庭。如何建立親子互重、互信的關係?是一門重要的親職教育課題。陪伴子女成長的路上,是否不自覺地將個人期望壓在孩子身上了呢?有沒有機會,讓爸媽當朋友?讓朋友當一個傾聽者?讓傾聽者當一個最自然的支持者?爸媽有沉重的壓力,放在擔憂子女的成長,子女有成長的壓力,投射在未知的將來,如果,要為彼此減輕壓力,舒緩家人間的緊張關係,那麼,有時候,請暫將眼睛閉上,試著把耳朵打開,才聽得見心裡的聲音。鈕文英(2008)指出國內特殊教育發展已開始朝融合教育發展,其最終的目的在於減少身心障礙學生的標籤、增進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普通班學生對他們的認識。據此,融合教育的精神包含:(1)減少標籤;(2)增進社會適應能力;(3)促進普通班學生對身心障礙的認識。
家長與孩子之間可能存在一種距離,該如何適應並且運用它開啟孩子的不同視野與人際關係是親職教育的一大課題。身為特教教師,筆者期待達成這樣的一個目標──用爸爸、媽媽支持的力量,引領身心障礙孩子們走出自己的世界,向真正的世界揮手,用真正融合的態度,建立友善關係。
一、看不見的藩籬──融合教育的起始點:爸媽,請先融入我的心裡。
父母與子女朝夕相處,可以稱上是最熟悉也最了解孩子的人。但再怎麼懂得讀他們的心思,孩子們還是有自己的想法是不被我們了解的,爸媽如此,老師也是。孩子心裡想的,我們不是總能完全懂得,我們必須要求自己合理地接受,難免有一、兩次,是我們誤解孩子的想法?放慢腳步,孩子的長大需要我們的引頸期盼!試著接受那樣的不同與可能性。孩子是可以自主的生命個體!或許我們想的、做的是為他好,但是,總有一些做法是可以依他自己的感覺。我們不需要總是在一旁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請勇敢地相信,孩子會依著自己的速度和速率去改變自己面對和適應這個世界的方法、態度。
難道,應該要讓孩子什麼都自主、自己決定嗎?當然不是!我們不急著要孩子做這做那,不代表我們要放棄自己對孩子的期望,正如一開始提到的,我們不能放下對孩子應該有的期望,要相信他能夠成長,我們就勢必存在著對他的期許,不絕對地要求孩子,不強制地要他執行我們的期望,但是,我們卻可以不間斷地、不停歇地鼓勵和支持他們的成長!讓孩子可以自己學會決定、學會負責任。透過美好的小距離,我們的加油聲會更加明顯,更能被孩子聽見,我們的支持將會漸漸地促使孩子們接收了我們期望中的目標。
二、打破藩籬的必殺技──主動的傾聽,持續的關懷
談到家長與孩子彼此關係的重組,不要直接套用父母的觀點和感受,而無形中限制了孩子的可能,孩子的眼淚,有時是排斥事件,有時卻是要您發現他正在表達拒絕,如何取決?考驗著爸媽的反應與思維。
劉墉,是一個與孩子成為朋友的榜樣,他和其子劉軒之間的互動,像極了朋友。為什麼我們不能是孩子的朋友?我不以為身心障礙的孩子,與父母或重要他人之間的關係無法順利發展為友人的關係。以我個人親身的經驗,與班上的學生,雖然在思想能力上有所差異,但那不影響我們關係的建立,班上有一名自閉症的孩子,從他校轉來時,已經是學期中了!因此,與同儕之間的關係發展較緩慢,偶然有天,因為好奇他對新環境、新班級的觀點與適應情況,於是,我隨口邀請他坐到我身旁,然後,跟他說:「某某,來,你來老師這裡,我們來聊天!老師想跟你聊天!」於是孩子就坐在我身邊,隨我問的生活作息等相關問題,逐題回答,他便自然地說出自己的小小感受,雖然那段談話的內容,可能沒有什麼太多的重點,但我從中感受到,孩子與我之間的距離拉近。此後,一吃飽飯,他覺得無聊就會走近我,問問我做些什麼,然後,在我的邀請之下,他便很自然地又與我談天說地了!
三、拿掉成人的框架──讓孩子有自己成長的機會
別總是不自覺地用自己的想法框住您的孩子,李雪莉(2007)指出現在父母內心對孩子們的完美期待造就了所謂的「直升機父母」。是不是一定要為孩子的成長擔憂那麼多呢?是不是每個正在執行的任務都是必要的呢?加諸在孩子們身上的,究竟是真的需要,還是親愛的您,覺得不能沒有的呢?當要求超過孩子的能力時,不管事件多微小,那就是壓力了(洪蘭,2009)。看到這裡,我相信,愛孩子的爸爸、媽媽,免不了要頭暈腦脹,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是對的?用心瞭解孩子吧!我們不願孩子成為溫室裡的花朵,我們期盼能賦予他更多的能力,所以,我們要給孩子這麼一個機會,讓他學會獨立,培養他思考,從沒有人說身心障礙者無法自我決定、無法自行思考。如果我們要他獨立,我們該賦予他這樣的能力,讓他能為自己決定哪些他可以參與決定的事物,而且,偶爾在預期失敗的結果底下,讓孩子獨立決定事情,淺嚐失敗的滋味,反而讓他成長更多,飛得更遠(嚴春財,2009)。家長應該勇敢地讓孩子們嚐試,自己親身的經歷,對他們而言,那樣的學習是最直接、最難忘的。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