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的話 | 教育願景 | 編輯小組 | 投稿說明 | 連絡我們
 
 
食育,教會孩子用愛感受生命

青草湖國小郭秀蓮主任
 
分享
 

在過去我們的養成教育過程中,鮮少透過體驗與探索活動形塑我們對於農業環境與飲食生活的正確認知,造成我們對於食物生產過程的無知以及與土地之間的情感斷層。故推廣食農教育,透過感官體驗農事,從「食育」、到「在地經濟」及「環境生態」等面向,我們讓孩子從小扎根,建立並落實永續生活模式。

青草湖,食農好幸福

青草湖國小,倚山環溪,暈紅陽光灑落紅瓦斜屋頂,經過歐式庭院風格的警衛亭,映入眼簾的是孩子最愛的園地-『希望稻場』與『幸福農場』,從孩子的視角望入校園,青草湖國小彷彿座落於一片金黃稻穗中;在學校老師食農教育課程規劃下,我們的孩子充分感受土地的溫暖,透過五官感知大地孕育生命的歷程。

那一年,我們一起種稻

青小自創校初始便以親近土地、保育環境、空間美學等一貫初衷為建校理念,憑藉綠地、風向、陽光、雨水等自然優勢條件,加上社區人文豐富資源,引進社區耆老對農作的熱情與寶貴經驗傳承,學校教學組結合了資訊組的行動學習,帶領學年老師,開始了我們的種稻故事。


故事開始前,環境的預備更考驗老師的智慧,除了稻田水利工程與土壤的前置作業,後續的整土工作亦不容小覷。



課程初始=校本願景融入+教師專業投入

種稻,從本質來看,包含生產活動、生態觀察、文化演進、農村生活與文化體驗等,雖然多樣化,但是設計思考主軸應以身體感官、人文涵養強化農作與學生的連結,提升農作價值、土地與人的情感關係,食農教育的精神於此,進而影響學童珍惜食材,改變飲食選擇與習慣等。


是以,青草湖國小以”WISH”為願景,透過高年級任課教師專業社群,研擬發展本校種稻課程。

(一) 結合社區耆老農作經驗分享,我們理出種稻時序與置入課程之順序關係圖。


(二) 結合在地資源,規劃校本課程,融入學科領域教學。


順著地利之便,學校周遭的環境人文變成了最好的資源,鄰近社區爺爺奶奶成為我們24小時的種稻顧問,隨時觀照我們的農田,並給予指導;有著數十年有機種稻的唐爺爺更是我們智財庫。因此我們結合在地資源,規劃符合本校願景與行動學習特色的校本課程。

搭配google classroom平台的運用,分別在藝文領域引導學生藉由農作與周邊環境人事物關聯性之觀察,結合異素材發展創意稻香寫生活動;自然領域進行定期農作成長觀察與拍照記錄;國語文從人文關懷切入主題,讓孩子看見農作的辛勞,涵養珍惜食物與感恩的情懷;並在綜合領域帶領學生完成整個農作過程的個人電子書,作為自我成長紀錄典藏。


在農業社會時代,農業需付出大量人力與勞力,因此農事工作往往被認為是非常辛苦且是年輕一代唯恐避之不及的工作。但是近年來農業體驗卻不斷受到青睞;尤其是透過學校教育扎根,孩子在教師系統課程規畫下從事農業體驗,與土地有了良善的接觸後,經由親自栽種、灌溉、施肥、除草的過程,看著親手栽種植物的成長,體認農民耕種的辛苦,進而體會「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實際意涵,學會珍惜食物,懂得品嚐食物原味,讓身心發展更成熟穩健,這就是農業體驗結合食育最重要的價值。

在課程活動中,學生跟隨老師的引導,透過感官親近生態環境,與社區結合,在完整種稻課程歷程中,藉由體驗、觀察、記錄、分析等活動,讓學童有深度體驗稻米文化的機會,並結合特色的農家米食文化,親近農村生活,期望農業向下紮根,農業發展繼續延展。同時學校也利用假期,邀請學童家長、志工、社區夥伴等共同參與,營造共榮社區,藉由共同關心的議題凝聚學校與社區的向心力,成為食農教育永續經營的策略。

 
分享
 
 ▲TOP
版權所有©2014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 電話:03-5220684 地址:新竹市中正路120號 hcepaper@ms.h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