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的話 | 教育願景 | 編輯小組 | 投稿說明 | 連絡我們
 
食農小學堂
~從田裡到餐桌的食物小旅行
給自己一首詩
 
食農小學堂~從田裡到餐桌的食物小旅行

北門國小蔡秋滿主任
 
分享
 
書籍ISBN(國際標準書號):978-986-6433-61-0
書 名:食農小學堂-從田裡到餐桌的食物小旅行
作 者:文字/陳怡如、攝影/黃進善
農事示範:吳佳玲、謝佳玲
農食教作:朱美虹、林秀玲、林淑苑
編輯協力:宜蘭縣深溝國小

「你有多久沒有抬頭好好看一下天上的星空了...」,這是MIB-I星際戰警第一集中,老探員K要回歸平凡生活前,對新菜鳥探員J所問的一句經典台詞,而您~亦有多久沒有好好抬頭看看天上的繁星呢?您的答案是~「城市中光害如此嚴重,哪看的到什麼星空?」沒錯,這就是生活於現今的我們,所面對的環境-「都市叢林」。

人類的演進由早期的採集、漁獵與穴居生活到距今約1萬年起1,開始進入生產糧食的農業時代,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將人類帶入工業化時代,短短400年,人類的文明與知識大躍進,物質生活亦愈發便利與舒適,細緻的分工與處理,讓現在的孩子鬧出一則生活笑話:

老師:雞籠子裏養了4隻雞,請問共有幾隻腳呢?
A 生:24隻腳。
老師:一隻雞有2隻腳,所以4隻雞有8隻腳,為什麼你會算成24是隻呢?
A 生:我媽媽每次到大o發買的雞腿,一盒都有6隻,所以一隻雞有6隻腳啊!

面對新世代孩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偏食或挑食,導致學校營養午餐廚餘大剩、速食與西化飲食的營養不均衡亦影響孩子的體型與體能……等諸多問題,讓有心的老師或教育團隊思索如何透過課程與活動,讓孩子深化學習並落實於生活中;而近年頻傳的食安問題,亦讓政府諸多單位期望能透過學校,從教育紮根。

《食農小學堂》一書出版社結合宜蘭縣員山鄉深溝國小親師生,一年來參與食農活動的點滴紀錄,第一篇「一起來種稻」記錄了小朋友向老農學習種稻的方法與歷程:從育苗做秧床、彎腰學插秧、挲草兼除稗、曬田巡田水、弄花等結穗到歡喜來收割;第二篇「節氣米食」介紹了清明的草仔粿、端午的粽子、中秋時節的麻糍、冬至湯圓及春節時的年糕、發粿和菜頭粿及春天高麗菜、夏天紅麴、冬天菜脯拌飯及秋天的紫米鹹米糕的小故事與製作方法;第三篇「四季蔬食樂」;則介紹蘭陽平原盛產的瓜、果,結合太陽和黴菌,用以封存食材的美味,醃製、釀造與烹調出獨特的湧泉脆瓜、手工醬油、不黏牙花生糖、芋頭粿、蓮藕茶、清蒸荸薺和菜脯,讓學生透過生活學習、體驗實作。

在宜蘭務農10年,深溝國小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亦是作為第一個引進日本穀東俱樂部模式的賴青松先生,在本書推薦序中所言:「當孩子們的汗水滴入腳下的田地,才知道什麼叫做耕耘鄉土;當他們的舌尖滿溢米粿的香氣,才明白什麼叫做自食其力。」書中指導小朋友農作的陳阿公在收割時叮嚀孩子的話語:「你們要使用正確的姿勢工作,習慣對的姿勢,身體就會記憶下來。」完全符膺杜威以學習者為中心「做中學」的精神,生命的成長就在個人身體力行、在與人的合作分工中、在運用五官六感和大自然的接觸中,不言而喻,瞭然於心。

食農教育旨在期盼透過教育的作為,重新建立人與食物、人與土地的連結,找回對環境生態的感情與倫理,共同打造完整健全的生活環境。雖然不是每所學校像宜蘭深溝國小或本市青草湖國小的希望稻場一樣,在學校旁就有水稻田可以從事農作實作或觀察,但如同水源國小運用校園既有苗圃、或閒置空間建置菜園,規畫「水源好采頭」-蘿蔔的種植與烹調的課程與教學活動、或是陽光國小焢窯趣,結合戶外教育進行農事體驗,或是北門國小感恩惜福的午餐教育……食農教育是生活、是態度、是可以無所不在的。

註1: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世界歷史

水源好采頭~師生齊心拔蘿蔔

陽光小孩體驗焢窯的分工與樂趣 北門國小感恩與惜福的午餐教育

備註:本文圖片感謝水源、青草湖及陽光國小授權使用。
分享

食農小學堂
~從田裡到餐桌的食物小旅行
給自己一首詩

▲TOP
版權所有©2014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 電話:03-5220684 地址:新竹市中正路120號 hcepaper@ms.h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