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忠班今天的食育主題是烹調芋頭大力丸。老師和學生講究衛生,每個人都帶上塑膠手套。沒想到,一團團的芋頭泥黏在塑膠手套上,想拔也不好拔,想要搓也不好搓,原本應該是要搓成ㄧ顆顆芋頭大「粒」丸,這回變成ㄧ顆顆芋泥小湯圓,老師和孩子都有點失望。
這是教師結合在地食材所設計的食育課程。因為,在烹調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到芋泥會黏在塑膠手套這一環節,而浪費部份芋泥。諸如此類,對烹調的每一個環節不是十分熟悉,而影響烹調結果,這在學校推動食農教育時,是可能發生的。所以,每當學校要從事食農教育的烹飪課程時,總是會邀請婆婆、媽媽一起入班,因為她們在廚房的時間多、經驗豐。
|
食農教育向下紮根,港南附幼結合繪本閱讀進行食農教育。 |
論及食農教育的烹飪課程,在本市大庄國小及千甲農場打造戶外廚房、土灶的劉德輔先生認為「找到食農教育的源頭,打造生活教育全貌」,是食育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劉德輔先生認為,人類文明始於脫離「時時刻刻覓食」到「花最少時間進食」,其中的關鍵就是掌握了火。有火可以取暖,女人開始烹飪,男人外出打獵,女人就在洞穴附近,用棍棒挖取根莖來食用,這是最早的農耕。然而,食農教育不只是食農,因為生活上實際的需要,都跟使用灶、打鐵、燒陶、蓋屋等等有直接關係。不妨脫離種植農作的侷限,不斷地往前或是往後延伸教學。
|
高年級的孩子運用港南在地食材 好香米,鼠麴草和黃槿製作的草仔粿。 |
若將食農教育推動內涵的時間軸,從烹飪教育往前推移,食農教育的重點應該是農事教育,友善耕種友善土地。以本市水源里舊地名「廿張犁」為名,在水源地區尋找合作據點以推動食農教育活動的「廿張犁田生態體驗教室」創辦人的田欣怡說,有好的生態環境就會有好食物,找到友善耕種的農友一起合作,能讓家長與小朋友實際在田裡體驗農園樂,既可以推廣農友的作物,又可以讓農友成為教導者。所以,該生態體驗教室的活動在水源地區,就是結合友善耕種的農友,如從事有機耕種的榮啟農園,一起辦理親子農事教育體驗活動。
然而,田欣怡對於食農教育專責單位的期待,跟著「草根意識工作室」的負責人劉晉宏先生有著同樣的想法。劉晉宏認為各縣市推動食農教育,應有一個專責單位,不適合多頭馬車。以新竹市而言,食農教育以「食」居多,而教育處掌管學校營養午餐、使用在地食材、非基改食材等,他覺得由教育處來主導最好。田欣怡認為有專責單位可以整合大家的力量,讓推動食農教育更有績效。建議教育處結合營養師的專業,辦理相關研習,讓國中小及幼兒園教師增進食農教育的知能。
|
推動食農教育要學校和社區一起來,有家長志工的參與如虎添翼。 |
田欣怡說:「好農業是最好的醫生」。劉晉宏說:「…讓都市小孩接觸『農業』,而不只是『農事』體驗。」所以,新竹市各校在推動食農教育時,不僅要跳脫原本投注心力較多、以種植為主的「農事教育」,應該要深入探討「農業」的本質,並將烹飪教育、飲食教育和營養教育納入推動重點,在學校推動以健康及環保為前提的食農教育。
|
烹調要領是食農教育的一環。孩子拿掉塑膠手套,用手直接搓揉芋頭大力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