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志宏 龍山國小組長

《摘要》

我們有一個簡單卻重要的目標:讓所有人都平安回家。當孩子獲得知識,會變成種子,影響家庭,進而改變整個社會。

 

  「老師,我哥哥走了」。

  既熟悉卻又陌生的聲音,從話筒的另一端傳來。

 

  三胞胎的二弟,雖然跟大哥就讀不同班級,但我們很投緣,至今仍偶有聯繫。也正是因為這樣,我才得以接獲此噩耗。如今想來,心中仍悲痛萬分,難以言喻,久久不能自已。

  「白色自小客車、17歲少年駕駛、時速超過90公里、過彎時自撞路旁電線桿,車上乘客2位拋出車外傷重不治、其餘的4位皆為輕傷。」深夜,我獨自看著這筆109年2月某日凌晨發生的一起A1類(註1)交通事故資料。「未成年、超載、未繫安全帶」,如此簡單就帶走一對年輕情侶。「如果我對交通安全教育多點重視、如果再多嘮叨幾句,如果⋯⋯是不是有機會阻止悲劇發生?」只是,再多的懊悔也換不回年輕人寶貴的生命。

  110年全臺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2990人,受傷人數47萬4376人(註2),等於平均每天約有8個人死亡、1300人受傷,遙想當年921大地震,罹難人數是2415人(註3)。兩相對照,交通事故每年都為國人帶來一次921大地震的傷亡。然而,眼下家庭、學校甚至是社會教育,「交通安全」議題是否受到應有的重視?這是值得深思的議題。

  108學年度我調入龍山國小,任生教組長。這是一間坐落於新竹市東區、擁百年歷史的老校。歲月更迭,科技業蓬勃發展,帶動大量人口移入。當附近的農田、空地轉變成為一棟棟大樓,不知何時,學校處境已然四面楚歌,高速公路、光復路、慈雲路等要道,每日可見車流大軍三面夾攻,尤其是正對著校門口的新竹交流道匝道口,好似張著血盆大口、虎視眈眈。

  到任後的開學日,我便經歷了一場震撼教育洗禮。上午七時的光復路風平浪靜,我愜意的舉著大字報,指引送小孩上學的車輛,殊不知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半小時後車潮湧現,載著學生的汽、機車一輛輛接踵而至。直到七時四十分,家長車輛幾乎多到癱瘓了學校預先規劃好的通學動線。交錯的車流、違規的駕駛、穿梭於車陣中的孩子危機四伏。導護老師、警衛、警察、民防堅守崗位持續疏導車流,只剩我呆愣原地,一臉茫然,勉強維持引導車流的手持續動作,祈禱能發揮一點效用。

  回到辦公室,看著全校學生通學方式調查資料,這才恍然大悟,本校1600多位學生,每天卻有近1400輛汽、機車載孩子來上學,學校訂定了統一的到校時間反而雪上加霜,「成就」了家長間的好默契,大家每日都能在相近的時段內抵達學校,運氣不好時更慘,會同時抵達。

  當回頭細究為何家長不讓孩子們走路上學的原因,除了住得太遠以外,絕大多數原因幾乎一致:怕危險,所以家長們選擇親自接送,以確保孩子交通安全;但是當大家都害怕讓孩子走路上學時,卻也是讓整體交通環境進入惡性循環的開始,如同前段所述,當家長都用汽機車接送學生時,龐大的車流讓交通的潛在危機增加,家長更加不敢讓孩子們走在馬路上。

  此後,我們有一個簡單卻重要的目標:讓所有出門的人都能平安回家,不再擔心害怕。而要成就這個遠大的目標,有兩個努力方向:

  首先,短期間容易見效的是「改善交通環境」。以本校為例,我們提升學生走路通學的安全性,配合新校舍改建工程,整建了通學步道,並增設一個正對北側學區的後校門。學校周邊有完整、連貫的步行環境,走路上學的學生人數顯著提升,每天皆可見家長牽著孩子的手走到學校門口。且新校門外連接社區土地公廟,將廟埕旁規劃為家長接送區,有效分散家長車流,間接讓其他校門的交通環境也獲得改善。另外,光復路前校門旁加開一可供機車通行的小門,通學時段開放家長的機車從前校門進入校園,讓出入口圓環、停車場的腹地供家長接送,最後機車再從一旁小門離開,如此避免了車輛回堵在校門口光復路上,不僅讓車流變得更順暢,接送學生也變得更加安全。

  其次,是教會所有人安全使用道路的知識,知道如何安全使用道路,比起改善交通環境更接近我們的目標。仔細想想,每天出門我們必定會使用到馬路,只是身分可能是行人、駕駛或是乘客。而不同身分的用路人,需具備的交安能力並不完全相同。但是,目前學校課程,交安相關的主題僅零星分布在不同領域的某些單元中,沒有一個有系統、由淺入深(螺旋式)的交安課程。不過,隨著新課綱實施,教育部函令111學年度「全面推動安全教育課程」(註4),也有民間單位與學校合作開發交安課程教案、設計課程模組(註5)。本校便以這些課程模組為底,結合周邊環境、學生特質等因素,發展出適合本校學生的交安課程。

  最後,學習到了知識以後,還要實際上路練習,才能將知識轉化為經驗,有朝一日才能更進一步將經驗淬鍊為素養。如果孩子沒有練習「用路」(走在馬路上)的機會,將不易培養其安全意識及危機處理能力,將來成年也容易成為一名缺乏交安素養的用路人或駕駛。

  當孩子獲得知識,就會變成一顆種子,期盼這顆種子能逐步影響其家庭,最終盼能改變整個社會。

  回到最初的故事,「未成年、超載、未繫安全帶」,倘若當時車上的6個人當中有任何一人具備交安素養、有危機意識,去避免到當中任何一項危險因素,也許真的就能阻止意外發生。

 

  「哥哥走了以後,媽媽用心照顧他留下的寵物螳螂,取名叫做『平安』。」學生的媽媽努力走出傷痛,而我也將悔恨與哀傷轉換成養分,持續推動交通安全教育。

  敬邀每一位閱讀到此文的讀者,如果您認同,請一起為推動交通安全盡一分力!

與新竹市監理站合作,進行「認識車輛內輪差」課程。 低年級「安全通過路口」課程。
新設立後校門腹地廣大,規劃新的接送區域,有效舒緩其他校門交通壓力。 前校門開放家長接送的機車進入,避免光復路回堵,造成危險。

 

參考資料

註1:A1類:造成人員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之交通事故
註2:交通安全入口網(https://168.motc.gov.tw/theme/pedestrian/post/2203011145904)
註3:統計處(https://statdb.mol.gov.tw/html/com/h0934.htm)
註4:教育部(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7720EE1B294C6DBF)
註5: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https://cirn.moe.edu.tw/Facet/Home/index.aspx?HtmlName=Home)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 電話:03-5220684 地址:新竹市中正路1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