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峻庭 土木結構技師

《摘要》

以『人的城市』視角檢視現有通學步道,多有人行通道寬幅過小、高程起伏不平、無障礙環境缺乏及遍地電箱、電桿與不平樹穴等各種路障,造成通行不易外,人行動線多處斷點不連續,行人被迫行走在車道上,造成安全上的疑慮..等,在在顯示違背人本交通精神。故如何透過小小的改造,創造一個「行順暢、無路障、好安全」的通學步道環境,又能兼具為城市美學加分便成為市府與設計團隊共同努力的目標。

 

翻轉老舊人行道配置

  新竹市政府近年積極爭取經費來推動步行城市計畫,整合與淨空人行步道空間,提升步行於人行道上的舒適性及景觀性,並加強無障礙設施建構,打造給予各社區/學區/公共服務區優質、良好的通?環境。

  但看似簡單的人行道改善,在執行上有著先天環境限制需要克服;都市道路狹小空間擠滿了車道、停車格、電箱、排水系統,而我們努力滿足至少2公尺寬幅的人行舒適規格,過程中需協調整合上級機關、市府交通、養護單位、學校、居民、家長、五大管線單位等各方意見,適時納入景觀美學專家給予的指導、地方民意代表反映的問題,將其統整中謀求平衡乃是執行上最大的困難,最終取得共識下的通學步道工程,便是左退一點圍牆空間,右搶一點排水車道尺寸,不厭其煩與管線主管單位會勘周旋只為排除或移設巨大的公共設備路障,這樣錙銖必較下偷出來的空間才得以翻轉人行道配置,給居民有了舒適好走步道、學童安全停等空間、植物友善生長環境,連原本應避而遠之的電箱,也適時安置隱藏在綠帶或角落裡,真正達到政府/學校/社區三贏的局面。

 

 

縫補斷點步行動線

  既有人行路徑往往因多處斷點造成行走不連續,此時檢視周邊串聯可能性,透過與地方居民或是地主不斷進行遊說溝通來擊破各個斷點,得以建構完整連續步行系統。

  若實體人行道受限於私有土地、民眾反對等情況而導致推動難度增加,進而被迫停止時,則退而要求採標線型人行道方式與前後路段串聯,除能優先確保人行動線路權外,同時建立居民與孩童使用之習慣,為後續實體人行道推動可能性做鋪陳。

 

 

融合校園美好景觀

  早期學校周邊通學步道於外側多採花台作為與道路的區隔,然狹窄的步行空間夾雜在聳立實體圍牆與此之間,形塑一個壓迫性極強的通行環境。

  藉由校園圍牆退縮,並設置穿透式圍牆,以及打破既有花台,不僅改善喬木生長環境,亦也增加人行道寬度,在視覺延伸與使用尺度上皆舒適很多。另外,於圍牆前種植植栽不但軟化生硬的混凝土構造物,還可以降低噪音污染,與校方共同成就一條友善學童鄰里的綠美路徑。

 

 

舒適通行綠廊

  早期人行道樹選種常以黑板樹為主,這樣的行道樹都有淺層根盤、生長速度快、枝幹脆弱等缺點,根系易破壞路面結構,造成地磚遭擠壓凸起,進而用路人行走有安全之虞,加上若在人行道不寬敞的狀況下,整排的路樹樹根蔓延,更是無法提供順暢行走的環境。因此,藉由擴大樹穴之連續性綠帶增加植栽生長空間,降低樹根對鋪面的破壞,再以「複層栽植」手法在喬木下方種植灌木、地被或草本,如此車行人行視線所及充滿多樣綠意外,全面無礙的友善品質,從學校單點改造到城市路網面向,更能守護市民安全無虞的順暢行。

 

 

整齊街道市容

  人行道上常常可見的路障,不外乎就是各式各樣的電箱、路燈、電桿等等,然而這些皆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公用設備系統,藉由檢視人行道寬度,並配合現地環境調整,將公共設施盡可能整併至現地綠帶空間,使人行空間更加明確,同時達到人行道寬度2公尺以上,建構完善的可及性環境,增加人行環境舒適性,並透過低彩度來妝點,更加融入環境,提升城市街道美感。

 

 

維護鋪面排列

  選用低彩度高壓磚,並搭配3種不同尺寸亂數排列鋪面設計,打破制式傳統棋盤式鋪設的限制、打造視覺上的趣味性、整潔度及耐看性外,因不規則排列,也同時降低日後維護管理修復時易缺料的困境及色差,更減少切磚破損的機會。

 

 

結語

  從全面性的整體規劃到實際執行時,在面對管線協調、施工進度、道路縮減、植栽保留等層出不窮的問題,被民眾罵為什麼要封路、花那麼多錢做人行道等等意見,是需要多方努力及堅持。但是當通學步道完成後,小朋友有安全的區域可以上下學、民眾早晚開心的慢走散步、及學校家長的多方肯定,是大家一起支撐下去的動力。

  完成後的校園周邊通學步道改善除了可直接幫助城市/社區微環境的改善外,其附帶的效果更是多元性。透過校園及周邊社區步道系統盤點整理與建置,改善喬木生長位置、鋪面高地差、台電電箱路障等問題,斷點的串聯縫合,創造安全舒適的步行環境,提升日常生活的幸福品質,讓『美好通學廊道攏佇遮』。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 電話:03-5220684 地址:新竹市中正路1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