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校區共有3種班級型態的學生,這該是全國首例吧!
一、當面臨校區危急存亡時的抉擇〜轉型期校區的「茫」
這校區原是一個教授執行融合教育的實驗場域,但因特教法規修訂必須結束或轉型。教育部核定原融合實驗教育計畫將五年退場,清華附小想保存近20年融合教育精神,在一群家長奔走陳情下,學校同步提出轉型計畫。校區馬上面臨退場計畫班、集中式特教班及轉型的普通班三種迴然不同的班型。在教學模式、方法及專業溝通合作與行政人力資源不足…等各種複雜的問題下,學校在短期之內必須研擬一套同時兼顧三種不同班型學生的需求,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這也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茫」然。
二、危機、轉機、轉型與實踐〜穩定期校區的「忙」
所謂「危機就是轉機」。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陳惠邦校長評估本校區當時現況的需求與困境,積極引進德國體制內實施融合教育的耶拿(Jena Plan, German pedagogue Peter Petersen 1923-1927)實驗教育計畫,使本校區找到一個轉型的契機,提出「The OurSchool」實驗計畫(T.O.S.也成為校區名稱),一群熱血老師使命感的「忙」碌,就此開始。
如何讓這校區邁入穩定期,我們執行策略說明如下:
(一)班級的型態展現最佳的融合精神
校區共有3種班級型態:國小幼兒園均有的普通班、集中式特教班及融合實驗計畫退場班(103〜107年),以班型來說,每班均為混齡班並融入普生、特生,兼顧3種體制年齡層與特殊需求學生的空間及課程規劃等,即展現了最佳的融合精神。
(二)空間的規劃讓融合教育不只是口號
T.O.S.校區內如果不特別說明,很難由空間知道哪一班為特教班,因為我們將特教班融入在各學習階段的普通班空間中,原因很簡單「融合教育不只是口號」,也正因為這樣的空間設計,我們的孩子非常自然地融入在一起。
(三)課程的融合
「學校就是家庭」的概念,在此以兩個向度說明我們轉型期融合教育的作法:
1.全校性融合:
(1)混齡編組工作課:我們執行耶拿實驗教育計畫中的「工作課/體驗操作型課」。每週五上午進行幼兒園到六年級全校的混齡編組工作課,同時段規劃6~7種多元課程,每種課程至少設計三種層次教學內容,以讓學生進行更適性之學習。
(2)混齡慶典活動:耶拿實驗教育計畫課程四大支柱為「說話、遊戲、工作與慶」,我們先以發展慶典活動為目標,以運動會為例:全校一起跳大會舞、一起完成趣味競賽和親師生合作的大隊接力,齊心攜手進行全校混齡慶典活動,這是最棒的融合教育實踐。
(3)週三晨光健走活動:全校師生如家人般一起運動,孩子們不分彼此自然地牽著手,一起歡樂說笑,一起扶持的畫面,這是將融合教育融入生活學習的最美畫面。
(4)閱讀推動課程:國小低年級邀請幼兒園一起聽故事,這種融合的方式,造就意外的效果〜讓故事聽起來更迷人呢!
2.班級融合:
普幼班和國小普通班每班均有1〜3名特生,我們了打破班級與年級界線實踐了融合精神。
(1)幼兒園將特教班幼生融入普幼班或普通生融入特幼班,老師會設計適性課程,普生、特生互相學習,一起進行大肌肉出汗活動及學習區探索。
(2)國小老師推動全校區學習區規劃,並在每週安排較彈性的主題課程,讓特班孩子有更多和普生一起學習的機會,也很自然提昇普生助人的能力。
三、讓孩子習得「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成熟期展現的「芒」
從混齡編班到課程、空間規劃,融合教育精神無時無刻一直在我們的生活情境中,這早已呼應12年國教課綱中「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素養能力,這也正展現了我們努力後邁入成熟期的光「芒」。
(一) 自主行動:
無論是主題課程、全校學習區或是慶典活動,均以學生為中心。老師提供多元的探索學習環境,引導每個孩子為自己選擇的學習目標,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逐步學習成為終身學習者。
(二)溝通互動:
我們看見差異、尊重差異,注重個別差異化,視每位學生為不同的個體,會依據學生特性與學習主題需求調整課程、教學目標及適性學群,安排溝通互動的機會,提升他們問題解決能力。
(三)社會參與:
讓孩子走入校園或社區都是融合教育學習情境的開端,製造學生跨領域、跨學科、跨情境的統整學習,讓12年國教素養能力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的生活中得以實踐及應用。
四、結語
「融合教育與清華附小T.O.S.校區的美麗故事」仍是進行式,T.O.S.校區的轉型,為孩子打造一個幸福家園,T.O.S.的實驗課程,透過混齡學習的融合教育,讓孩子在學習歷程中不斷激起美麗的火花,讓每個孩子勇敢成為學習的主人。T.O.S.校區孩子們的經驗是持續滾動沒有句點的,我們的故事也將透過親師生的合作、共好、互助中,共同為孩子的學習創造永不止息的驚嘆號!
|
|
融合混齡學習分組
~互助共好一起完成任務 |
慶典活動
~全校混齡融合運動會 |
|
|
社區參與
~定期關懷社區老人 |
全校融合健走活動
~融合教育的最美畫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