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致惠校長的帶領下,透過擴大核心小組的每週討論,竹光第一年的彈性課程規劃中,就將六節中的其中一節規劃為自我領導力課程。
自我領導力課程是以史蒂芬.柯維的《成功人士七個習慣》為底本,規劃竹光國中的學生在七年級培養好的習慣,奠定國中三年的成功基礎。
上學期以「個人成功」為教學目標,透過「習慣一:主動積極」、「習慣二:以終為始」和「習慣三:要事第一」為架構,主要培養學生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除此之外,在進入課程之前,還要提醒學生,什麼是「思維的轉變」和覺察「觀、為、得」,作為整個課程中的前導課程。
上學期的自我領導力的課程當中,課程的規劃安排是以主題式的課程設計為主,藉以進行每週一節的課程。這樣子的課程安排,有幾個理由:
一、化虛為實,透過實作了解背後意涵:
透過體驗課程及活動的安排,讓學生從活動的體驗當中,了解背後的用意和想法為何。活動的安排可以讓學生實際操作,動手做,做中學,從活動當中,體驗活動背後的涵意和價值。
二、週週評量,形成性評量保障學習成效:
每週一次的課程中,透過老師的安排,儘可能在活動當中留下學習紀錄,藉由學習紀錄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狀況,同時,老師也可以透過學生學習的成果,來了解教案的設計上有什麼可以再修正的內容。當然,學習的成果,不一定是紙筆測驗,學習單或討論單都是一節課的學習成果。
三、化繁為簡,了解大概念的意涵:
主題式的課程設計,最主要就是把大概念化為幾個小概念,讓學生逐一學習小概念,最後組成大概念而完成學習目標。舉「習慣一:主動積極」為例:主概念就是「主動積極」,進而細分為幾個小概念,分別為:(一)主動積極和被動消極;(二)影響圈和關注圈;(三)轉型人。學生必須了解自己影響圈的大小,取決於主動積極的態度,當自己的影響圈越來越大時,自己要站出來當別人的轉型人,進而影響別人,這才是習慣一主動積極的真正含意。
另外,每週一節的自我領導力課程,是由一位老師專門上這堂課,同時也進行後續的修正和修改這堂課。如何保留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歷程,同時也可以隨時紀錄學生上課時的學習活動,行動學習的運用,就變得非常的關鍵。
行動學習的運用在自我領導力的課堂中,除了本身可以讓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加之外,其中,最大的效用,就是可以紀錄每一堂課學生的學習過程。舉一個例子來說:老師運用平板當中的Nearpod的APP,讓學生透過這個APP回答老師所提問或引導的問題,老師可以透過每一位學生的答案,了解學生是否真的理解問題,更可深入探究這問題背後的教學設計目的是否達到教師所預期的,進而透過學生的回應,修正老師教學上的問題設計或活動設計。
回顧上學期的彈性課程施作過程,展望本學期的課程,除了培養學生從「獨立」到「互賴」的人際關係,教學目標放在「群眾成功」,培養自己和群眾之間的雙贏關係,讓學生有足夠的能力面對未來的挑戰。
|
|
透過載具進行形成性評量,
快速檢核每一位小孩的學習成效。 |
完成習慣三要事第一的活動,
透過重要事情的安排和角色分配自己的時間。 |
|
|
透過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練習分享自己心中的解答,
同時了解別人心中的答案。 |
分享觀為得的例子,透過自己生活的事例,
結合在自己的作業當中,分享自己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