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發展在地化課程是近年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幫助學生藉由實際生活環境的觀察、體驗、探索與反思,了解所處的生活環境,進而發展出愛護土地、親近自然、認同本土文化的情操與胸懷。本研究以國小生活課程的進行為實踐場域,以學生生活環境中的溪流為主題,以教學行動研究的方式,透過教師社群之課程研討、教材教法設計、教學實驗、大學教授的觀課與對談,以及學生的反饋,發展出「戀戀客雅溪」之主題方案。
研究方法
本教學研究於讓學生用自己的五官來覺知、探索環境,並利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利用數位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對環境進行拍照、整理、彙整,進而分享內心的想法,讓學生瞭解客雅溪在地環境的重要性。在教學的過程中,隨著學生的探索和提問,逐步加深課程的深度,加入了客雅溪在時空環境的變遷及其原因與結果的探究。同時,為了讓學生更有機會實際親近體驗環境,本研究並與社區結合,藉由家長的協助,帶領學生實地進行溪流觀察及探索活動。
主要發現與討論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
一、教師社群的研討有助課程之發展:透學年之間組成教學團隊,討論課程架構、內容,規劃活動,並邀請大學教授進行觀課和對談,有助團隊教師對課程設計和教材教法不斷進行反思,使課程更貼近主題精神及學生的需要。
二、統整性的在地化課程有助學生深入認識生活環境:以學校的實際生活環境為主題的出發點,結合自然和藝文課程,讓學生實際觀察客雅溪畔的自然生態和動植物,並製作創意水船、在客雅溪畔寫生,以及在客雅溪旁放水船,了解客雅溪的水流方向等活動,加深學生對客雅溪的觀察與瞭解。課堂上則讓學生欣賞正負二度C影片,了解愛護環境的重要性。
三、結合行動載具,發展課程特色:學生利用QR code搜尋資料,並結合學習載具ipad,將上課的討論發表、學生經驗分享、學習過程及心得記錄、網路搜尋資料,以及共同思考創作等記錄上傳至老師信箱,學生的照片、資料作品及相關學習過程則用Scrap Pad做整合。透過行動載具之使用,學生對學習更有興趣,也使學習成果更有多元的展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