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82年的金智英
作者:趙南柱
出版日期:2018/05/03
|
|
西元1982年,民國71年,回顧三十多年前的取名市場,雅婷、宜君、怡君、惠婷等,都是耳熟能詳的菜市場名;然而,韓國社會裡,則是一堆名為「智英」的女性。本書在描述一位名為「智英」的女性,她平凡、普通,卻充滿性別歧視待遇的一生。
智英的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家庭主婦。她上面有個大她兩歲的姊姊,下面則有個小她五歲的弟弟。他們三姊弟和爸媽、奶奶一家六口住在一間十坪大小的平房裡,只有兩個房間、簡陋無門的廚房和一間衛浴。奶奶存有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智英的母親生下第一個女兒時,奶奶是相當失望的,智英的母親以剛生產完虛弱的身體,不停向婆婆道歉,對於沒有添男丁,是媳婦的不是。為此,拚到第三胎時,聽聞婦產科醫師道喜,湊滿三個姊妹花,智英的媽媽只能選擇人工流產來中止家族的失望,最終才如願懷上男孩。智英的弟弟理所當然成為奶奶最寵愛的寶貝。弟弟的東西永遠都是家裡特別準備的,智英永遠記得家裡吃飯,熱騰騰的一鍋白飯,以爸爸、弟弟、奶奶的順序先盛飯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智英和姐姐的飯碗裡承裝的每道菜餚的碎屑,在他們眼中,菜餚的碎屑顯示出他們在家庭裡微不足道的存在。
看看身邊的朋友、同事、學生的家庭成員,不乏有因長輩而有生男孩壓力的故事,即便家中已生了兩三個女孩,依然期待下一胎是個男孩,媳婦的肚子彷彿掌控著生男生女的決定權;懷孕與否取決於媳婦的體質,性別的結果當然也是由媳婦承受。智英的奶奶總是驕傲的說:「幸好我生了四個兒子,所以才能像現在這樣吃兒子煮的飯、睡兒子燒的炕,真的至少要有四個兒子才行。」但真正在煮飯、燒炕、鋪棉被的人,都不是奶奶的寶貝兒子,而是她媳婦。
老一輩的人常常說嘴,現在的年輕婦女真是好命,有自己的工作、不用受到婆婆欺負,就連瑣碎又繁重的家務事都有各式各樣先進的機器代勞,真的不想負擔那麼多家務,還能請來家務阿姨幫忙,然後大聲的說:「我花的是自己的錢」。從婆婆媽媽的嘴裡、電視戲劇裡不難看到,過往婦女總是忍氣吞聲、聽從丈夫與婆家的一切,無條件支持丈夫的決定,沒有第二句話。以前的婦女生產完就要下田工作、洗衣煮飯,哪有到月子中心住上十天半個月的事情。根據以上分析,現代婦女的的確確在生活條件上改善甚多,政府修訂《民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等相關法令,就是希望達到性別主流化的目標。制度改變有感、理念轉換卻很困難,性別平等的理念翻轉若能與法令生效日同步,那該有多好!
智英為了家庭辭去職場的工作,不論是臺灣還是韓國,不論在職場上能力多強、表現多好的女強人,面臨職場與工作的兩難時,辭去工作回歸家庭成為熟悉且必然的選擇。「智英,可是我覺得妳不要只想著自己會失去什麼,要多想想妳會得到什麼。成為父母是多麼令人感動又富含意義的事情啊,而且如果真的假設遇到最糟情況,實在找不到可以托嬰的地方,導致妳不得不離職也別擔心,我會負責養你們的,不會讓妳出去辛苦賺錢。」智英的丈夫這樣說。男人外出工作養家、女人在家相夫教子,圓滿又合理的安排,若是出口抱怨,只會得到不知感恩的評論。智英卻回說:「你不是說叫我不要老是只想失去嗎?我現在很可能會因為生孩子而失去青春、健康、職場、同事、朋友等社會人脈,還有我的人生規劃、未來夢想等種種,所以才會一直只看見自己失去的東西,但是你呢?你會失去什麼?」進入家庭、生兒育女的生活裡,真的失去自己的,是女性。
故事的發展以智英接受心理治療後,所描述的人生故事為敘述主軸,書中雖是智英的故事,或許也是廣大女性的真實人生。希望十年、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不再讓所有的「金智英」陷入人生的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