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栗天佑 光武國中教師

《摘要》

本書作者以心理學的角度,從人性思考的盲點與偏誤、到以統計學概念協助釐清思考、最後從邏輯與辯證思考討論東西方的差異。科技領域強調「做、用、想」,並在如今媒體素養教育日益重要的年代,實為教師可參考的書籍。

 

  • 書籍:ISBN:9789573292784
  • 作者:李查·尼茲比 Richard E. Nisbett
  • 出版:遠流
  • 出版日期:西元2021年09月

  

  本書一開始便舉了一個讓人不禁開始思考的問題,作者訪問三位棒球裁判,了解他們如何判定好壞球,棒球裁判甲:「我看到什麼球,就怎麼判」、棒球裁判乙:「那是什麼球,我就怎麼判」、棒球裁判丙:「在我判之前,那顆球什麼也不是」。

  首先,作者提醒我們,人對周圍事務的「感知」,這個感知是「事實」嗎?作者舉了很多實例來證明人有許多思考上的偏誤,會受環境的影響、受到提問者的用詞影響、或是某些文化偏好的影響,讓人不自覺地做出錯誤的判斷,我們需要「意識」到自己的偏誤,才有辦法避開錯誤。讀到此,我們在生活中可以檢視隨時看到的網路廣告頁面、電視廣告畫面、某些所謂帶風向的言論,來檢視自己是不是也常落入偏誤的陷阱。

  其中談到機率與樣本的章節,以1936年美國總統大選失敗的民調,來強調「樣本」的重要,因為採用電話民調,而當時僅有富裕人家中才有安裝電話,而使得民調結果和最後選情大不相同。這在網路社群平台蓬勃發展的時代,也的確需要提醒我們自己和學生留意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包含作者討論人對「機率」的誤判和對「隨機」的誤會,丟一個骰子6次,1至6點一定會平均出現嗎? 真正的隨機,是正好1至6點都各出現一次,還是2、3、3、5、5、6這樣的情況?當擲骰子的次數增加,情況又會如何變化呢?這讓我同時想到某位臺灣youtuber以談論職棒為主題,強調以球員打擊防守的數字做為科學依據來判讀,但在經營頻道多年後,竟被網友封為反指標,因為當他前一個星期大讚某位投手防禦表現良好後,下一周的表現便奇差無比,或是講述某位打擊者無優異表現、頻頻揮空,隔幾天該打擊者卻場場轟出安打、打擊率暴升,若以機率的角度來看,依據作者的說法,選手的表現僅是回歸均值,其實沒有什麼好意外的。

  最後,作者特別分析了東西方思考方式的差異,西方強調邏輯推理的訓練,東方著重在辯證與思辨,從東西方的教育訓練和日常生活都可看出來。我回顧自己的求學經驗,也頗為贊同,若非選讀理工組,並修習過數學教育學分和統計學,在邏輯思考的訓練的確會有所不足,而邏輯推理在現今媒體平台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協助我們進行第一階段的篩選,將爆炸的資訊量先減少,才有辦法做接下來的識別,這點,對於目前教育部加強媒體素養教育的推行,十分重要,我個人認為應先補強學生邏輯思考的能力,才能建立所謂的媒體素養。

  推薦此書給教育界先進,也期許自己能在日常生活中、教學中,避開作者提醒讀者的思考盲點,做更聰明的思考。

 

 

聰明思考的技巧是可以學習培養的,因此在生活科技課程中導入了設計思考活動的相關內容,讓孩子學習如何思考以解決問題。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 電話:03-5220684 地址:300191 新竹市中正路1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