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貫穿我國百年來的藝術教育,每時期都納入其階段性美感教育目標,培養公民的美感生活成為教育指標。教育部於2013年8月27日公布「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美感教育成為國家當前重要的政策,以「美力國民」、「美化家園」及「美善社會」為願景,以強化課程與教學與優化教職人員美感知之「美感播種」,建構美感學習系統與資源之「美感立基」,創造美感環境及在地化之美感認同與獨特性之「美感普及」為目標,要在國民教育體系中長期推行。
「美感」是指單純的感官愉悅的精神狀態,是精神,是感性,不是物質。美感教育強調方法端與內容實踐端。
「美學」是學術名詞,涵蓋美的對象、美感意識、美感判斷、美的範疇等學術範疇。
莊子所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當「美的對象」結合了真與善而形成的至美的狀態,美感是存在的,稱之為大美。審美能力來自美感經驗,從了解「感官」開始。「美感」也可以成為一種文化力量,美的對象的美感存在休閒與生活中。
「現代藝術」重視的美感是藝術家的情思與批判觀念,而非表彰純美的存在;現代藝術已把藝術與美拆開來,有惡有醜的存在,將藝術創當成為一種解放。
一、學校端─當學校就像一本打開的書
當翻開臺灣2014年這本書,傷心啊!臺灣歷經無數天災人禍,集體人性墮落,日日夜夜,總鬥爭不休,最甚者國土浩劫、食衣住行多重安全系統出現危機,已長期侵蝕國本。
我們期待再打開學校、社會、國家的書時,有「美力國民」、能「美化家園」及「美善社會」,學校有「立基美感」、「普及美感」成為優質生活的依靠,如圖一美與善的景觀空間美感,能點亮國家希望,讓處處充滿美感的豐富旅程!
|
圖一:美與善的景觀空間美感 |
愛與美是人心中長久鄉愁,教師與學習者之心意若改變,理念跟著改變;理念改變,言語口氣跟著改變;言語態度改變臉部表情、肢體行為跟著改變,觀者對你之目光跟著改變;如此觀者與動者改變彼此,引發美感發酵,人文自覺與責任價值跟著提升。
二、教學端─上帝之眼與巫師之手
當學校「事先規劃」成為一本美善的書,如何永續創造理想的藍圖?上帝之眼?巫師之手?上帝之眼,鳥瞰人間,萬事萬物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上帝之眼是靜觀,唯有巫師之手才能書寫。巫師之手,時而殘酷、時而慈悲、時而理性、時而浪漫、時而瘋狂,膽大心細的捏造人世的離合悲歡;兩者必備美感的心(heart)與靈(soul)。
沒有人天生具有上帝之眼,教學者靠著蒐集資料與反芻的工夫,包括累積教學經歷、閱讀課程新知、專誠的備課與教學省思,能拼湊一個寬闊視野,最後仍勞駕巫師之手。現職教師扮演巫師之手,追求生命知識的渴求與愛人之心,執行如何引導學生慾望?如何前進學習力量?尤其穩住學生學習真正進步的源頭,需要「全神貫注聆聽與觀察的意志力」,都需感性與美感的教學者推動美感計畫。
三、觀念端─「TO LOVE」美感慢時尚
人的美感決定環境的品質;人的態度決定環境的美學。
慢時尚(Slow Fashion)就是經由慢食精神延伸成緩慢的時尚;美感慢時尚教育主張「先觀念思考之後再下手」、「To Love由愛出發」、「親自去做的態度」,重視環境生態、在地社區、在地智慧,還有勞動條件的公平與合理,涵蓋「永續」、「道德」、「綠色」、「身心平衡」、「重質不重量」等多元面向,回歸簡約生活,認同有機循環等於永恆,努力當下,未來不能等;追求手感的手工藝價值,強調創意新潮,探索在地文化與自我靈性甦醒之有機重製,自由氣息中分享美感。
我認為美感教育須回歸生活本質!回歸赤子之心,如圖二、十歲孟群在南寮放的風箏真有設計美感。美感是一種對宇宙大自然的感謝,對自然和生命的純情;美感慢時尚觀念與實踐價值,在全兒童的每一個生活經驗的細節裡。
|
圖二:孟群在南寮放的風箏真有設計美感 |
四、課程端─開啟每一位學生視知覺作為策略
學校課程始於創造善與美的境教,如圖三營造美的對象,開啟每一位視知覺作為策略,讓學生驗證美的法則可以成真,激發感受及感動,創造想像活化人生。
第一階段低年級生活課程 ,開啟孩子美感教育感官新視界,學校為了創造善與安全的學校生活而教育,呼喚6-8歲學生的內在的「身體感覺」之美感。
第二階段中年級藝文課程活動,打造美感教育夢想學園,學校為了創造善與美的情境,喚醒8-10歲學生的內在的感受,能變成學生「個人化之表現」美感信心。
第三階段高年級藝文課程活動,美感教育整合課程,學校為了創造各領域之美的法則而教育,渴望10-13歲學生將內在的美感,可變成學生「外在表現與行為」。
第四階段國中與高中藝文課程,提升美感素養,學校為了創造真的自覺與美的實證而教育,期望13-18歲學生廣泛探索外在共享之美感,能成真實的佐證,激發創造力。
圖三:美的對象 |
|
|
美感教育的慢時尚觀念 |
學生美感教學裝置校園 |
|
|
居住文化之倫理 |
居住文化之倫理 |
|
|
科技之美 |
生活之美 |
|
|
裝飾之美 |
|
五、內容端─應融入在地社區文化資源
文化是美感教材,臺灣社會歷史和文化因緣下,擁有多元族群文化,擁有多元語言及多元宗教,社會逐漸學習承認多元族群文化的多元性、文化性。
在地產業資源也是美感教材,近年來臺灣由文化質變的角度切入文化產業,利用以社區民眾參與再造的形式,發展多元的可能性,最後已轉化成由文化、新生活方式的社會消費,結合休閒娛樂為主軸,從中上階層到觀光客和特別團體的文化消費。
不友善非美感的環境也是教材,臺灣環境美適性與美感意識的價值觀均嚴重匱乏,隨著經濟的急速開發成長,臺灣的自然環境也跟著物換星移,原本處處綠意盎然的路樹、田野,逐間更換成一棟棟灰沉沉、硬梆梆的水泥叢林;原本聳立在校園中的大樹,樹下四周已舖上混凝土,侷限了樹的發展;即使是校園裡的穿堂、走廊、玄關、花圃、操場,也全面隔絕了自然、泥土、陽光、水的滋養。
人們透過美感教育可精煉人本美感素養的感性精神,如圖四建築之美的秩序中,發現清大校園與原有清華門共構的清鏡門;美感教育必須融入在地社區文化資源,從生活細節中長期培育,透過美感的陶冶,強化知美、愛美、惜美、用美、創美的能力,提升精神心靈於理智澄澈境界。
|
圖四:建築之美的秩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