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漢哲 新竹市育賢國中老師

 

《摘要》

這一堂探究式數學課,透過具體教具【起】【承】【轉】【合】的操作,讓學生玩懂抽象的三角形全等性質。

 

  這是一堂數學素養課程,希望藉由學生自行探究,發展學生「三角形全等」的先備具體心像,奠定「三角形全等」的操作性幾何表徵心像,以利後續相關正式課程的進行。

 

一、設計理念

  這份教案,是依據「十二年國教數學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教學案例」(單維彰, 鄭章華 主編) 所提六大素養導向設計原則編寫出來的。

(一)透過真實情境、寓言故事、數學史引入教材,營造數學學習需求:

  例1:本教案運用生活情境中的咖啡杯蓋,以及心理學「賈斯特羅錯覺」來體驗視覺錯覺,進而強調需透過「完全疊合」才能驗證全等。

  例2:本教案利用遊戲式情境「寓言故事--瑪利歐兄弟拯救公主」,攻擊三角形城堡拯救出公主,紀錄把六個物件(三個邊、三個角)由多到少逐步拆解的過程,三角形形狀何時無法維持(即剩下物件可以造出第二種(含)以上的三角形)[註1],來探索出三角形形狀的不變性。

(二)以任務鋪陳數學學習脈絡,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與發展概念:

  由完全疊合,到三角形全等性質探究,都有一系列的任務活動。

(三)讓學生運用相關數學知識與能力解決問題,提出合理的觀點與他人溝通:

  於遊戲中,三角形形狀是否改變,都需透過相關數學知識,提出合理的觀點與他人溝通。

(四)教材安排從具體到抽象,提供學生有感的學習機會。

 

圖一: 由具體的教具操作,到抽象的「全等性質」

圖二:探討「三角形全等性質」

圖三:體驗視覺錯覺,進而加強需透過「完全疊合」才能驗證全等。

 

(五)教材設計具備多重表徵(圖、表、文字、數字)

(1)由自製的「三角形扣條教具」,探討「三角形全等性質」。

(2)體驗「咖啡杯蓋「的視覺錯覺,進而對透過「完全疊合」才能驗證全等,更有需求性。

(3)「三角形移動方格教具」,體驗剛體運動的「平移」、「旋轉」、「翻轉」。

(六)學習任務具備形成性評量的功能,以評估與促進數學學習:

  每一次的紀錄與判斷,與任務學習單都是形成性評量。三角形形狀有否改變成另一種三角形,學生可以建立系統性思考

1.當元件邊或角,不可以被移動,當然三角形保持形狀不變

2.當元件邊或角,可以移動,

(1)但一移動就無法構成另一個三角形,則三角形的形狀無法被改變

(2)移動後又可以構成另一個三角形,則三角形的形狀可以被改變

圖四: 系統性思維_21世紀八大核心技能
(批判思考、創造力、研究與探究、自主堅持、資訊使用、系統性思維、溝通、反思)

 

二、教學內容分析

1. 平常課本教學:

(1)給定三線段,利用尺規作圖,畫完後,宣告以SSS作圖法所作出的三角形都會一模一樣。

(2)以一三角形之透明片,使用尺規作圖畫出與此透明片三角形相同之三邊長,檢驗其是否重合。

2. 本教案課程設計特色:

  本教案為遊戲式探究,教學脈絡具起、承、轉、合,並結合情境引入教材。不同於以往以尺規作圖,來教三角形全等,改以「遊戲式探究的方式」來讓學生自行發展與探究出三角形全等性質。

(1) 互相疊合:學生透過咖啡杯蓋的「賈斯特羅錯覺」發現要判斷杯蓋是否一樣,一定要透過「互相疊合」。

(2) 剛體運動: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要透過互相疊合,如何才能疊合?疊合前要透過平移、旋轉、翻轉等剛體運動。

(3) 建構相同的三角形城堡(由少的條件-->到多個條件):發現好像至少三個條件就可以建造同樣的三角形城堡。

(4) 三角形城堡是否被攻破(由多個條件-->到少的條件):發現至少要有三個條件,在某些組合下,可以維持住三角形城堡不被攻破(三角形形狀不變)。

讓學生自行實作、經歷、討論與推論出三角形全等性質。

 

三、大家一起來實作

(一)【起】完全疊合

  利用咖啡杯蓋,產生的「賈斯特羅錯覺」,讓學生經驗視覺上所產生的錯覺,必須透過"互相疊合」來驗證,圖形是否全等。

圖五:運用賈斯特羅錯覺說明疊合的重要性。

 

(二)【承】要讓兩圖形完全疊合,疊合前必須透過剛體運動,引導出剛體運動的需求性:平移、旋轉、翻轉。

(三)【轉】如果不透過疊合的話,有沒有什麼辦法來判斷兩個三角形全等?引導出探討三角形全等性質的需求性。

◎由少到多,三角形有3個角3個邊,由一個物件開始逐步增加,遊戲式探究三角形全等性質

◎由多到少,三角形有3個角3個邊,由一個物件開始逐步減少,遊戲式探究三角形全等性質,並運用透明片或底板來疊合判斷,是否構成不一樣的三角形。

圖六: 學生使用遊戲化探究的歷程

(四)【合】請學生反思,分組討論與發表,維持住三角形形狀的最少條件。

(五)在這份教案中,我們同時訓練學生服膺廿一世紀的公民應該具備的八大核心技能,包括:

1.批判性思考:遊戲進行中或分組報告時,有人說這樣能維持住三角形的形狀,其他人可對他提出質疑。
2.創造力:在拆解三角形的過程中,會有不同的三角形擺動方式。
3.研究與探究:拆解三角形,解說維持住或無法維持住形狀,是一種探究的歷程。
4.自主與堅持:如何自主向同學說明自己的想法。
5.資訊使用:可用GGB幾何動畫說明。
6.系統性思維:如何判斷三角形的形狀是否改變,會逐步建立一種系統性的思維架構。
7.溝通:遊戲過程中,組內會不斷與同儕溝通討論,組間各組報告也是溝通的一種。
8.反思:在統整各小組的報告階段,會不斷與夥伴反思剛剛的遊戲歷程,由歷程中尋找維持住三角形的最少條件。

 

四、學習單的收斂與總結階段

(一)教師收斂統整,遊戲後引導提問、由學生發表或合作討論:

  各組將討論結果寫在小白板,並貼在黑板上。發表正確組數越多每個10分,對別組挑錯的 (培養批判性思考,與反思能力) 每個20分,得分最高的組別為最後的大贏家。

圖七:學生上台說明ASA是全等性質

圖八:學生上台說明AAA非全等性質,因可以放大縮小

(二)師生共同反思遊戲式學習活動與情意交流

(三)書寫學習單

1.由以上遊戲討論中,可以診斷式教學,對於SSA,不成立的條件去做探討,學生手邊也有具體的三角形扣條可以操作。學生會發現鈍角、直角時都會全等,銳角有兩種情形,只有其中一種會不全等。

2.延伸引導,會發現AAS即為ASA,ASA即為AAS

圖九:邊邊角(SSA)是否為全等性質

圖十:邊邊角(SSA)藍邊可移動,構成另一個三角形,因此SSA非全等性質

 

教學反思

  上完這套課程,我發現,孩子喜歡競賽遊戲,課堂反應很熱烈,但老師也要拿捏遊戲和講解的時間,才能達到好的學習效果。有人認為遊戲化學習,只有煙火沒有效果,是因為少了後續學習單的收斂與統整。而學生透過操作討論、反思回饋,所得到的三角形全等性質,會更有感覺,也記得更久。傳統教學上大多是直接給標準的完美答案,讓學生去記憶與熟練,但學生卻失去了從中探索的歷程與發現的樂趣,少了研究與探究、批判性思考、溝通與反思等能力。或許,當我們在設計課程時,能多思考透過真實情境引入數學教材,並用任務取向來鋪陳數學學習脈絡,學生更能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展現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認同數學的有用性,這樣才是我們所期待的素養教育吧!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 電話:03-5220684 地址:新竹市中正路120號